WFU

2021年4月21日 星期三

關於書寫

 


作者:陳姝蓉


從2020年的3月,開始穩定、規律的投書,至6月,有系統的整理了部落格的文章,在獨立評論@天下累積了21篇,在部落格裡,大概也有27篇文章。乃至於這個月,起心動念開始寫自己專業上的家族治療學習筆記,這個歷程,說是有意,卻也是隨意。

有些朋友誇讚我,很會寫、也很能寫。回過頭來,看著自己所寫的文章,我覺得我做的事情,就是說出我內心中,體會、思考甚至困惑的產出。


透過書寫整理思緒


去年剛畢業的時候,有一段時間常感覺情緒煩亂,朋友建議我寫下自己內心的獨白,不一定說給誰聽,就是把想到的寫下來。年輕的時候,我有寫日記的習慣,但後來就中斷了,忙亂的生活讓我連寫日記的時間省去了。直到寫論文的時刻,因為質性研究分析,經常需要對照研究者的手札:就是分析過程中,研究者自己的感受、想法和困惑。而這些片段的思緒,經常在分析的後期,將一些現象串連起來,或者透過分析的結果回應了自己的困惑。

當時以為我只是在做研究,所以必然會有這樣的反思過程。但開始投書、以及書寫部落格的時候,我發現自己養成了一個解讀現象、思考,書寫後整理的過程。

有時候自己對某些現象特別有情緒時,我會寫下這個現象,但不一定能寫出自己的體會和觀點,所以部落格中經常有一些未完成的草稿。有時就這麼擺著,等到對同個現象又有些新的體會時,才回過頭來重新整理。

但更多時候,我只是想書寫我對某些事件的觀點,是比較理性、知識的層次,但寫著寫著,我會產生另一個層次的感受,往往是比較觸動、自己對於某些事件、處境的情緒。寫出來之後,好像是一面鏡子,幫助我映照出內在真實的感受。於是我有機會再次看見自己,啊,原來我是這樣想的啊。

無論是怎樣的狀態,其實就是自我狀態的呈現,可能是某些經驗卡住了,想不通,也或者是在理性背後,還有更深的情緒隱藏著。但每每透過書寫,可能被疏通了,也可能被打開了。


從我出發,對自己誠實


想和閱讀文章和部落格的朋友們分享的是,上述的經驗,我覺得很重要的核心是,從自己出發,也就是說自己的話、講自己的故事。以及對自己誠實,闡述自己真實的經驗和感受。如果你想要整理自己,但一下子還不太能講給別人聽,或許書寫就是一個可行的方式。

心理治療裡,經常會發現有些個案談話的內容,常常關注著他人,而很少談自己。然而,當個案能回到自己身上,開始觀察自己、試著要了解自己的時候,就是療癒的開始。因此,即使書寫不一定要分享給他人,或是公開在網路上,寫給自己讀的日記,也可如此操作。從自己的經驗、感受、和想法寫起。

我自己有些時候,即使是如此,寫到自己覺得痛苦、難受、哀傷的片段時,也曾發生過寫不下去、不知道該怎麼面對的處境,有時候我會停下來,暫時做點別的事情,但有時候,我則會轉向把這些情緒狀態,寫下來。

閱讀自己寫好的文字,好像成為一個比較抽離、後設的位置,看著剛剛被書寫下來的我,彷彿有種客觀的立場,閱讀自己、觀看自己。有的時候,這是一個認識自己的機會與練習。

為什麼想寫這篇「關於書寫」的文章,是因為我覺得每個人的體會都是很寶貴的,而如何整理自己的體會,則是需要練習的。書寫是我比較熟悉的方式,當然繪畫、創作、音樂等等也都是很不同的媒材用來反映內在的自我。但我想說的是「整理的歷程」,想要鼓勵渴望自我成長的朋友們,不管是否是心理治療的專業人員或一般民眾,勇於嘗試,面對自己,體會自己的內在感受,然後練習整理。

至於整理的結果,是否要在社群媒體上與他人分享 [1],我覺得需要考量個人是否準備好社群平台上良莠不齊的回饋、以及可能引發最初沒有想過的效應。畢竟,與他人分享,可能得到一些回饋,支持,但也可能得到攻擊、不理解。概括了解後,所做的決定,不管是分享與否,在書寫的當下,都已經重新把自己的某個狀態,想過、讀過、寫過。



延伸閱讀:我撰寫博士論文的心路歷程


參考資料:

[1] 王薇棻(2010)。從書寫治療淺談部落格網路書寫之療效。台灣心理諮商季刊,2(2),p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