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4年2月28日 星期三

滑雪體驗中的心理治療隨想 之二--關於調節

 




作者:陳姝蓉


第一天結束時,我終於沒有跌倒地滑過一條完整的雪道,教練似乎覺得我進步了。於是第二天暖身之後,教練帶我去一條坡度更陡一點的雪道(當然還是簡易程度的綠線),並且教導我,除了用大A的煞車方法之外,還可以運用轉彎的方式來降低往下滑行的速度,調節前進的速度,使自己控制在穩定的滑行而不至於一直往下衝、不斷加速。

此時,需要練習的是原本內八動作的腳,得要調整成平行的方向,以便在轉彎時兩隻雪板不會打架,絆倒自己。並且要記得前一天所說的,站在斜坡上時,重心壓在下坡腳,以維持不會後傾跌倒的平衡狀態。

而我在練習過程,出現了第二次的卡關。每次轉彎,雙腳平行,身體與斜坡呈垂直的方向時,就會忘記要移動重心到下坡那一側的腳。亦或是每次面對著斜坡往下,用原本的大A姿勢煞車時,就無法轉彎側身,也無法使雙腳平行。

有時在平緩的坡一直煞車,結果到後來缺乏動力,停在平坦的雪地上,得要用手持的雪杖幫助自己移動,有時候又在陡坡上一直直線下滑,無法轉彎,也煞不住車,最終變成高速翻車,回到第一天摔倒大集。

當時我腦海裡冒出來的兩個字是:調節。天啊,我真不知道要怎麼調節自己的身體和這片雪地的配合度,身體反射性地到處暴衝,像是雪地裡可怕的移動炸彈,深怕自己撞上其他也正在練習的雪友們....

這讓我想到,心理治療裡,當要冒險去做一個不熟悉的行動時,一開始似乎很容易像這樣暴衝。

像是不習慣表達需求的人,一開始跟身邊的人說「我要」的時候,有時可能會因為講得不清楚而被拒絕,或者表達的方式太強硬又讓他人錯愕。無法拿捏行動的強度、表達的時機、用字遣詞跟內在想法的貼近程度,都會使得初始的嘗試變得不那麼順暢。


拆解練習作為調節的第一步



一路跟在後面的教練,當然看出了我的窘態,上前喊停,調整了給我的指令。他說:「你先練習轉彎,調整重心,此時不一定要做到雙腳平行,只要雪板不打架、不跌倒就好。」

只要想一件事情時,比同時做兩件事情容易一些,當難度降低,成功的次數就變多,於是滑行的狀態,又逐漸回穩到前一天不跌倒地前進,加上轉彎這個動作,而能透過轉彎,讓自己的速度調節在快慢之間。

因為不熟悉,一次要思考多種變化,造成思緒的混亂、身體無法連結,好像也是可理解的。只是當心裡著急、覺得時間有限、想要趕緊學會時,反而不自覺地將練習的歷程壓縮,好想要一次練習好多變化時,反而無法轉換。

這就像是有些在心理治療裡對自己的覺察提升時,好像就很渴望立刻去行動的來談者,或者學會了新技能就想要立刻能在面對個案時派上用場的新手治療師,都可能會因為渴望自己的進步,而忽略了調節的準度得要先從基本動作開始逐步練習。

讓身體先熟悉,每次轉彎的時候都把重心移到下坡腳,讓自己可以順暢的轉彎之後,使這個動作逐漸變成自發性地,才將難度加上,進一步練習將雪板調整成平行,提升滑行的流暢度。

教練及時發現我無法應付複雜的指令,將動作拆解,使得困難度降低,某個程度也像是溫尼考特所說的:「剛剛好的挫折」讓我既可以挑戰,又不至於因為無法轉換而放棄練習。這是我另一個很感謝他的地方。若沒有這樣的提醒和修正,可能今年的我,又會再度在過於著急又持續失敗的情況下,放棄了這個季度的滑雪練習。


觀察環境作為調節的指引



至於我經常不管在陡坡或平地都用一樣的方式前行,也被教練提點:「你要先看著前面的路況,來決定現在要用什麼方式前進!」當動作比較熟練時,就可以不用一直看著腳下,可以抬起頭來看看前面,就能夠預先做準備。

是的,不能用同一種方式走完全程,而是得要應對當下的情境(地形)決定行動的方式

確實,當很緊繃、害怕跌倒時,眼光無法看遠,總是看著自己的腳,以及前面的那一小片地,深怕沒注意到起伏又跌了個跤,但這樣也就失去了觀察地形、評估路況的機會。

可能不只是滑雪,或許初學開車、或者初到一個陌生場所時,因為害怕自己出錯、表現不當,只能關注在自己的行動上時,是無法分心瀏覽周遭景色、或者是旁人的互動現象,以至於回過神來,可能已經錯過了重要的路口、或者關鍵的機會。

教練給了我另一個提醒,覺得滿受用的:「當你看到前面有斜坡時,就可以事先移動重心到下坡腳,這樣你的身體就能跟上你的思緒,也比較能繼續保持平衡。」

意思是:透過觀察環境,先行準備,啟動調節的行動,就更有機會順利轉換到下一個狀態

當然,啟動的時間也需要練習,太早移動重心,會跌倒,太早轉彎,會卡住,大概是轉彎前幾秒先移動重心,就比較不會失速下滑,也就能順利降速、前行、繼續下一個彎道。


從他人調節逐步轉換到自我調節



隨著時間的推進,到第二天下午,確實移動順暢多了,開始可以練習到不同的雪道嘗試不一樣的路徑。但每次到了陡坡、或者變化比較大的路線時,難免有些得意忘形,然後再次失速摔倒。幾次之後,每次要進入地形變化時,就會聽到教練在後面喊著:「記得轉換重心、記得減速....」遙遠的聲線,傳到我的腦海裡,好像也確實啟動了思考,有意識地把早些時候的練習,確實的執行。

我覺得這好像是媽媽跟著小孩外出探險,然後小孩東跑西闖的,媽媽雖然沒有阻止,但可能會在後面喊著:「跑慢一點」。這是透過他人的提醒,幫助探索中的孩子調節速度的方法。而孩子可能會學習到,每次進到一個顛頗的路面時,媽媽就會提醒「跑慢一點」,乃至於幾次之後,看到顛頗的路面,孩子也會想到要「跑慢一點」。

這或許就是從媽媽幫忙觀察環境,給予指令幫忙調節,轉換到孩子逐漸有能力評估危險性,並且做出自我提醒與自我調節的反應。此時即使媽媽不再提醒,孩子也有機會透過自己的學習、謹慎的反應而不至於受傷。

我感受到教練跟在我的身後,好像就正在做這件事--像是一個媽媽跟著孩子去探險,從一開始每次都會提醒、觀察我能否自己執行、而後逐漸退場,僅做一個跟隨者

年近半百的我,已經有很長時間,都是他人的照顧者、指導者。卻在短短滑雪的練習過程,重新體驗到像是成長歷程中、被跟隨、被關注,從他人為我調節的提醒,到後來信任我可以做到自我調節,單純的跟隨,其實感覺滿有趣的。

我認為這也相當契合於心理治療的過程。許多個案一開始想預約諮商、接受治療,都是在一個暴衝、混亂的狀態,需要大量他人的陪伴、引導,逐漸將複雜的經驗拆解,並且在一小段一小段的討論裡,提升自我對於特定經驗的耐受性,感受到情緒透過調節而回穩。而後能將這樣的練習複雜化,應對到生活的情境中,甚至於可以在離開治療室時,用心理師陪伴時的思考方式,練習自己思考,這或許就是心理師可以逐步退場的時刻了。

再往外延伸一些,父母常常需要練習,並且協助孩子完成的,也是這樣的調節,在家庭中,父母就像是治療師的角色,得要依照孩子的能力,決定介入程度的多寡,但這個選擇,也就是調節的程度,往往就是最難拿捏的部分。很多時候,我在親職諮詢裡的工作,也就是陪伴父母看見、理解自己與孩子的狀態以及練習調節的行動。




滑雪體驗中的心理治療隨想 之一--關於恐懼





作者:陳姝蓉


今年寒假,安排了三天的滑雪行程,這並不是我第一次的滑雪體驗,但之前數次從來沒有成功過。意思是,每次滑雪都摔得亂七八糟的我,在我上次滑雪過了五年之後,卻莫名其妙地給自己再次安排了這令人有點恐懼、又好像有點挑戰的旅程。

「穿好雪板的那一刻起,就是失控的開始」教練看我一穿好雪板就左搖右晃地,笑著這麼說。

或許在台灣的朋友們,並非每個人都有過滑雪的經驗,在讀這個系列的文章時,或許大家可以把滑雪的某些經驗,用直排輪、或冰刀等運動來加以聯想,或許更容易理解一些。滑雪與直排輪最大的差異,就是前者使用的是兩隻帶有刀邊的雪板,作為前進的工具,而後者是輪子。

在雪地上的雪板,其靈活滑動的程度,就像是在光滑的地板上溜直排輪一樣,一衝就出去了。對於還不會滑雪的朋友們,將自己的活動性交付給那兩隻不受控制的雪板時,基本上是很令人恐懼的。尤其當站立的位置還帶點斜坡的時候,一站起來就好像要往山下衝,更是讓人寧可摔倒也不要前進。

失控為何讓人恐懼?因為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不知道自己會被帶去哪裡?未知、無法預測、自己不知道該怎麼應付,都是恐懼背後經常有的想法,致使人總想著要控制,避免失控的情況發生,好像就能比較安心。於是,學習滑雪、溜直排輪等新的運動,好像就是在挑戰失控的耐受力。


看見恐懼



從初學者雪道開始練習站立、前進、轉彎和煞車。其中,煞車是很重要的練習,唯有能夠停下,才能安心地出發。滑雪的煞車,和直排輪有點類似,將腳內八地做一個大A字型,讓雪板的外側卡住雪堆,增加摩擦力,降低滑動的速度,就會停下來。但一開始這個動作因為很費力,所以很難做得確實,因而開始能夠前進時,我每次都是隨著下坡的時間越長,速度就越快,終於因為速度快到自己太過於害怕,而選擇自摔。

於是,每到坡度較大的地方,我因為害怕自己摔下去,會不自主地將身體往後倒,想要把自己拉住,反而更快失去平衡,於是,教練開口了。

「重心要往下坡腳移動,越是感覺要摔下去,越要往下壓,才不會摔倒!」

天啊,這句話好像在跟我說: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又或者有種得要將自己置之於死地而後生的狀態!此時開始咒罵自己為何給自己安排這種自虐的行程?明知道斜坡看起來好陡,好可怕,而且一直往下就一定會摔,還要把身體往下坡傾斜......

但過了一陣子之後,我腦海中浮現另一個念頭:哇,這跟心理治療好像!!


迎向恐懼



在心理治療中,很多人可能都曾有個經驗是,越害怕碰觸的情緒,越容易在那個議題裡觸礁。怎麼說呢,以脆弱的感受來說,很多人都不喜歡談脆弱,或是擔心講出自己有多脆弱、對某些情境多害怕,這樣是不是很不好?或者會不會被嘲笑、甚至被人知道可以欺負自己的弱點。

然而,為了保護自己這種脆弱的感覺不被發現,不得不發展出很多,看起來有用的方法,把自己包裹起來,讓自己感覺比較安全、或者是為自己努力,但實際上卻沒有笑、或者產生反效果。這就像是當我看到越陡的坡,覺得越危險的時候,就會不自主地將身體往後,是為了想把自己拉住,卻終究因為力學原理不對,而得摔個大跟斗。

迴避令人恐懼的事,這是一種反射、也是自我保護的機制
迎向恐懼得要有意識地、反直覺地練習。

然而,在心理治療裡面,常會鼓勵來談者能多說說那個想要包裹起來的脆弱,為的是能更清楚看見脆弱的狀態、害怕的感受、找到自處與平衡的方法,意思也就是「迎向....這個令自己害怕、恐懼的...情緒」,當談得越多,對自己經驗有充分的理解時,就有機會從中找到平衡的方法。

想到這裡,我不禁失笑,自己的職業病真的很重。明明人在白茫茫的雪地裡,但腦子裡想的卻是治療室裡的事。但如果我經常鼓勵個案迎向他心裡的恐懼,或許我也該試試迎向我眼前的恐懼。


想著恐懼



第一天快要結束時,我開始練習著,看見下坡時,心裡雖然恐懼,但腦子裡冒出一個念頭:想著要迎向恐懼。

於是,每次來到大斜坡時,感受著心裡的吶喊:天啊,好陡、坡好長....一邊練習有意識地跟自己說:重心往下坡腳移動,越害怕要越倒向下坡,就不會跌倒。就這樣,我發現自己越來越能在害怕的時候,將教練提點的做法,應用在我的動作上。跌倒的次數慢慢地減少,而在斜坡上能移動的時間也越來越拉長。

想著恐懼,是練習在感受情緒時,讓大腦還保持著思考

是的,恐懼還是在啊,坡度就是那麼陡,看著就恐怖。但如果沒有辦法思考,就像是教練的指令一直無法被我接收,並且轉換滑雪的姿勢、角度和行動時,我就會持續停留在沒有辦法前進的狀態。我突然領悟了為何多年前的幾次滑雪經驗,總是沒有成功,原來就是自己一直在緊張、恐懼,而卻沒辦法思考的狀況下,身體就無法搭配著反應。

當時有個雪友也跟我一樣,每次無法煞車時就大聲尖叫,結果換來教練一句:「只是尖叫是停不下來的!」一句輕鬆帶過的玩笑話,或許教練想要提醒的是,除了害怕,若不思考,是無法運用前面練習的轉彎和煞車,幫助自己把速度慢下來。

而我覺得在感受情緒時同時思考,是可以練習的。

這種經驗,可能接受諮商比較久的個案,或者工作比較久的心理師,可能都會感覺,比較容易在情緒激動時,突然冒出一些念頭,而可以讓自己不會在行動上暴衝,而可以停下來想一想。是因為在諮商過程、或被督導的過程裡,常常會有另一個人拉住自己、提醒自己,而慢慢地,自己也能發展出在情緒中思考的能力。


預約諮商由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