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6月5日 星期日

整理--是生活空間的整頓,也是心理空間的重新歸類


 


Copyright: marinadreams


作者:陳姝蓉



以前還在讀書的時候,常常越到寫報告、考試的時候,我就會起來整理書桌。這個習慣到了研究所寫論文的時候,更加明顯。許多人也笑稱,研究生很容易在撰寫論文的苦悶階段,發展出第二專長--而我的第二專長就是家政婦。

這樣的習慣,延伸到畢業之後,不自覺會以整理家中的某個地方,作為整理情緒與生活的方式。剛開始我認為是環境不那麼混亂,可以穩定心情與生活步調。但後來漸漸認為,「整理」本身,就是一種調節情緒與整頓思緒的方式。



只進不出--會使一個人的心變得雜亂



現代人生活步調很快,每天要處理大量的訊息,老闆的指示、客戶的要求、專業上的SOP、小孩學校與補習班的各類群組、甚至家庭與家族裡的大小事。許多人為求盡責,常常都是照單全收,什麼樣的訊息進來,都立刻接收吞下,或者是立刻完成指令,也可能是不論誰的抱怨,都認真聽完、竭力開導。

大家想想,如果一個房間,不管拿什麼東西進去,就這樣放著,拆掉的紙箱、包裝袋、使用過後的物品,吃過的餐盒,一開始都是有用的東西,但若收下之後,沒有整理、清空,那麼就會逐漸佔據整個房間,填滿每一個空隙。

情緒也是如此,生活裡大量訊息所帶來的感受,不一而足。若是喜訊,通常會帶來開心的感受,但上述的生活瑣事,經常帶來的是煩躁、著急、不安或者許多不確定的感受。當你、我為求效率,不加思索地吞下這些訊息,加以回應,就像是把這些感受,囫圇吞棗,囤積在心裡。久而久之,對環境的感受會慢慢減弱,因為整個心的空間被塞滿了各種未經體會、消化的情緒,變得雜亂。

具體來說,什麼時候的你已經進入這種雜亂的狀態呢?就是當有人問你說感覺如何的時候?常常會愣住,然後說:「不知道」。有的時候,也很常說:「還好,沒什麼特別的」。這些反應,可能就是告訴你,你的心裡已經進入某種雜亂--無法對生活有更細緻體會的狀態。



整理的第一步在於檢視



不管你是否是個整理高手,或多或少曾有過整理東西的經驗。整理的第一步,就是得要把東西拿起來看一看,這是什麼。然後判斷,這該收、或該留。也有許多時候,可能在檢視的過程中,掉入回憶的跑馬燈,或許是一本相簿、也可能是一張紙條、或多年以前的卡片,都可能喚起遺忘已久的經驗與感受,心的整理也是如此。

很多生命中曾經有過的回憶,因為過往大量的吞食、囤積,很容易像是壓箱底的物品,早就不復記憶。此時,要做的事情就是拿出來一一檢視。重新了解自己過去囤積了什麼心情、累積了哪些經驗卻不記得了。

有時候看到年輕時候的日記、或是寫給初戀的情書,可能感覺尷尬、或是笑談自己當年怎麼這樣不諳世事,整理物品的時候,人都會有個習慣,很快做了判斷,要丟的、要送人的、要留的。但若是整理心情的話,每當一看見,就想把不自在的回憶趕緊丟掉,或者尷尬的感受快點抹去,這樣就會有點可惜了。

因為開始想要整理,勢必是外在的環境、或是內在的感受,讓人感覺雜亂、擁擠、煩躁、沒有空間可以容納新的物件、新的經驗,於是才會想要開始行動。因此,持續地檢視,重新看見自己的經驗,重新體會一次當年、或是一直以來沒有機會感受的心情,才能回應一開始的起心動念吧。


除了斷捨離,還可以重新歸位



許多整理與收納的書籍都曾提到,每次整理只要拿出一小部分就好。因為大掃除很花費時間,經常容易使人把所有的物品翻出來之後,卻沒有時間再收回去,反而把環境弄得更髒亂。

整理思緒也是如此,每次檢視、回顧一小段經驗,細細品味過去的經驗所帶來的想法、意念、與人的關係,就像是前面提到寫給初戀對象的情書,若是一種遺憾、或者是失落,但留著這封情書還有意義嗎?如果是一種對自己青春的紀念,那要繼續放在失落的層架上嗎?或者是可以放在年少的回憶那一區呢?

有些想法,過去可能很受用,但現在卻成為一種負擔,像是年輕時候的好朋友,曾經幫過自己很多忙,於是懷抱著感恩的心情幫對方做了很多事。但後來卻發現這樣的做法使得自己好像無法判斷什麼該幫忙、什麼該還給對方自己去做。此時就可以把這種「感恩就得要一輩子」的信念放下,重新界定彼此的關係,放到一個新的層架上。

對於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的,整理物件時,不也都會有一個暫時保留區嗎?有些事情暫時不急著做決定,每當整理到相關的物件時,拿出來對照一下,是不是同一類別,也是一種方法。心情上,搞不太清楚這件事情帶給自己的意義,或許也可用類似的方式,不急著釐清,但有相關的情境時,拿出來感受一下,想一想,就有機會幫這些經驗重新歸位。


心理治療是一種整理內在空間的歷程



寫到這裡,我感覺這樣檢視、捨棄、暫存以及重新歸位的過程,很像是心理治療的歷程。

常常個案得要生活混亂到某個程度,才會考慮走進治療室,尋求專業人員陪著一起談談自己的狀態,這就像是找一個人來幫忙整理自己的內在空間。但是整理的過程中,看到一些不自在、不喜歡的過往,又急著丟棄這些經驗。有時候則希望找來的這個人可以全權作主,幫自己清理內在累積多時的煩亂情緒。

這就像是大掃除一樣,得要曠日廢時,需要整理的物品太多,一次整理完又覺得過於疲累。因此得要分段式、從常用的區域開始整理,無法一蹴可及。當然,也不可能是來幫忙整理的這位專業人員能代為動手的,畢竟,哪些東西重要、哪些物件又有特殊的意義,只有主人家才知道啊。

因此,如果想像心理治療也是這樣的整理過程,意思就是來談者得要參與其中,而非心理師單向的給予指導、說明、甚至動手幫忙就能協助把雜亂的經驗和感受,整理得有條不紊。而是一次整理一些,透過來談者和心理師的對話,喚醒重要的經驗,重新檢視,感受、想一想,該怎麼放置這段經驗,要捨棄嗎?還是要收納到某一類經驗的層架上?

短期的心理治療,可能是針對某一個事件做深入的整理和討論。長期的心理治療,就像是一種持續維持心理空間的定期整理那樣,不斷重複這樣的歷程,漸漸的,每當又有一件事情發生,產生一種經驗與感受,就比較容易找到可以歸類的經驗或感受,就可以知道這件事情可能帶給自己什麼樣的意義,不一定要全盤接收,也不一定要看到討厭的就丟棄,而能從長期穩定整理自己內在空間的能力中,自發性地找到擺放這些經驗的位置。


整理,若能在空間相對不那麼混亂時進行,成效一定比塞滿垃圾的房間來得好。而且,比起久久一次的大掃除,能穩定、持續的整理自己,也能以比較輕鬆的方式進行,並且使身心環境常保舒暢。心理治療也是如此,若能在情緒或生活的困境積重難返之前,以認識自己、整理自己為目標,則比較能降低整理內在的困難度,也有助於維持情緒與思緒的穩定性。



同場加映:那顆你一直不想去切的鳳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