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3年11月29日 星期三

除了課業,你還和孩子聊些什麼呢?





作者:陳姝蓉


「除了課業,你還和孩子聊些什麼呢?」這個題目,其實是我經常與父母工作時,會詢問的,也是相當感慨的主題。


許多父母來做親職諮詢時,常問:「我要怎麼讓孩子聽話?」「為什麼我講話,孩子都沒在聽?」此時,我就會提出標題的這個問句,而常常得到的是父母之間的面面相覷,或者感覺困惑,好像他們並沒有認真想過這件事?

之後他們可能會表示:「每天要上班,孩子也要補習,回到家也沒有什麼時間可以講話,不把握一下時間,問一下成績,等等他又說要去寫功課,準備洗澡睡覺了。」大家有聽出來嗎?當親子之間,就是常規的早安、晚安之餘,互動之間只剩下成績時,關係常常會變得很「乾」。

在成績上表現不需擔心的孩子,爸媽可能會以為一切都很順利,但有可能孩子的情緒其實已落入憂鬱狀態,但在成績上表現不佳的孩子,爸媽可能又因為自身的焦慮,早晚都要緊盯進度,確認孩子的讀書狀態,又引發青春期孩子的反彈,導致親子關係緊張。這兩種狀況,前者讓人感覺日複一日,有些枯燥,後者又讓人情緒緊繃高張,都不舒服。


父母對課業的焦慮導致孩子越發功利導向


俄烏戰爭還沒結束,近日又爆發以巴衝突,正在想如何跟就讀高中的孩子談這個問題時,恰巧在親師會上有機會跟老師交流,問了問老師,學校是否會將時事納入教學。老師的回應,一方面讓我驚訝,但仔細想想好像也是有跡可循。

老師提到:「現在的孩子,很功利,他們不喜歡老師講課本外的事,表示這不會考為什麼要說,也會在老師開始談課外資訊時,開始做自己的事,如果考試進度沒有講完,也會抱怨是老師的責任。孩子並不在意時事,若要講以巴衝突,可能全班三十幾個人裡面,知道有這件事的大概不超過五人」。老師又接著分享:「加上108課綱的修正,很多基本知識,在國中並沒有教,要分享對以巴衝突的觀點,可能得從兩國的歷史淵源講起,根本也沒有那麼多時間可以分享,這是老師的為難」。

聽老師這麼說,我突然覺得自己是個過於貪心的家長,既希望孩子能在學校受到正規的教育,又希望孩子能在學校學到人文關懷、對社會議題的關注。想想,現在不是很多父母都抱怨,現下的年輕人,都只想自己的事情,不關心他人,但這會不會,就是我們作為家長的這輩,一路以來都叫他們「專心讀書、別的不要管」所慢慢養成的呢?


父母想導正孩子的心意反而阻擋了溝通的管道


另一個常見的狀況,就是父母也開始想要嘗試,跟孩子聊課業以外的事。但是聽著聽著,就覺得好多需要「糾正」的地方。像是孩子常常在分組報告裡,跟同學在群組裡面討論了數個小時,父母就覺得這樣做很沒效率,應該要教孩子一些方法。

我先說,這個立場是父母必然會出現的,確實孩子也需要引導與學習,但若一開始就這麼告訴孩子,可能會引起反效果。孩子可能會感受到「被責備」-好像我不應該討論這麼久,此外也可能會有「委屈感」-是同學們意見很多,也不是我一個人想要這樣啊,接著就可能會有「不被理解」的感受,覺得講也沒有用,爸媽好像就是用自己的意見直觀地評論我,還要溝通嗎?

久而久之,只要遇到類似的狀態,孩子在應對處事上,有些不那麼成熟的做法,父母看在眼裡想要教導,就會引發孩子的「憤怒」,覺得自己做什麼都錯,也可能感受到父母「不信任」自己,都不願意聽聽自己的想法和意見,難道這些意見就都這麼不可取嗎?

我必須說,青少年的不成熟,是發展的階段就如此有限所致,一定會有些地方是父母看不過去的,但青少年想要被肯定、被父母認為是好的,也是發展中的需求,因此,在教導、糾正之前,先緩下自己的急切,聽聽孩子怎麼說、怎麼想,是否也有其努力之處,先給予部分肯定,再提出補充的意見,或許比較不會讓這些「好意的建議」變成阻擋溝通的「巨石」。


父母有限的時間裡只想談需要的事


現代人都忙,這是共識。有限的時間要用在哪裡?公務、家務?許多時候親子之間只剩下「簽聯絡簿」這個連結。沒有聊天的習慣,等到父母覺得有重要的議題想跟孩子討論時,往往只落得白眼一對、冷冷拒絕的反應。但是要聊天又遇到上述想給建議也不被孩子採納的窘境,真的很難。

大家仔細想一下,從一開始孩子覺得沒有考的資訊不想聽,父母覺得沒效率的事情不要做,好像當時間管理成為主流,讓「親子關係」也得被如此量化。我並不是覺得時間管理不重要,而是想反映「陪伴與傾聽」這件事到底有沒有意義,要不要花時間做,在不同家庭真的有著極大的差異。

有些家長也覺得:「陪伴與傾聽很重要啊,但我想要有效率一點的談,每次問孩子最近好嗎?就得到"還好"二字,就只好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啊」。我一方面能理解青少年的難搞讓父母們都很頭痛,但一方面也想對身為家長的你說,除非你很想「跟孩子親近點」、並且感受到花時間相處對於建立關係真的很重要,否則不論怎麼做,都會覺得是浪費時間吧。

更何況,真的花時間相處時,要聊些什麼、怎麼聊,可又是另一門學問呢。有時彼此也不確定聊天過程能否輕鬆自在?孩子可能會時時擔心,若不經意講出什麼,可能又會被指導或糾正,父母也會不安說出什麼又換來孩子不耐煩的反應。原本想要親近,卻搞得氣氛僵持不下,更弄擰彼此的關係。若沒有足夠的信念,想要跟孩子建立不一樣的互動關係,這樣害怕越聊越糟的焦慮,是很難克服的。


試著把「無所事事」這件事納入行程


若能有共同的興趣,像是打球、運動、追劇、或是有個對話的管道,像是在「爸爸的便當是世界第一」當中,父女倆常在便當盒裡放小紙條等等方式,都是很好建立親子關係的媒介。

若沒有共同興趣,每週固定花半小時聽聽孩子最近的生活,而且是聽就好,不要急著評論、給意見,好奇一下孩子為何會有這些想法,想像孩子正在把自己內心小花園,打開一個入口,邀請你進去參觀,沒有人會喜歡客人來的時候,對自己的花園品頭論足。

等到養成聽孩子說話的習慣,才會有機會,更進一步交流,彼此對於生活的看法、文化的觀點、甚至於我文章一開始時談到,對政治、戰爭等人文的關懷。

大人與小孩之間,作為父母的這一方,如果能多一些邀請、釋出善意,在9~10歲以前的孩子,多半是樂於敞開心胸的,若你的孩子已經進入國小高年級以上的青春期,則可能需要比較長的時間,等待他們打開花園的門。然而,不論是怎樣的父母,對孩子而言,都是獨一無二的重要他人,父母也要相信自己對於孩子的重要性,給孩子一些專屬的時間,或許立即看不到成效(這件事真的很難功利看待),但假以時日,你能體會到親子間的親密與連結,那份幸福感或許難以言說,只能自己體會囉?


親子溝通不順暢?預約親子諮商由此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