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4月13日 星期三

生活中的正念--專注在當下的事務上



Copyright: andreykuzmin


作者:陳姝蓉


最近世道真不平靜。早上一邊準備早餐時,一邊聽著新聞,俄烏戰爭、能源短缺、地球暖化、糧價上漲、通貨膨脹、乃至於政治動盪、疫情蔓延。這環環相扣、同時發生在全世界各地,當然也包括台灣的事件,讓人應接不暇。

當時我正在廚房切著小黃瓜(對,就是圖片裡的小黃瓜),一片一片,盡量切得厚薄一致。對於聽覺裡傳來的紛亂、讓人有些心煩。此時我想到,之前曾聽一位專注於正念的學長,分享過關於「生活中的正念」--就是指,把意識專注在生活中,正在做的事情上。

比如我正在切小黃瓜,我就好好地看著這一片一片被我切開的小黃瓜片,感受它的氣味、觀察它的形狀、摸著剛從冰箱裡拿出來有點涼的觸覺、咬一口是新鮮爽脆的口感、帶著一點香甜,我自己覺得有趣,急躁的心情好像也就緩和了些。


正念是打開你的感官慢慢地體驗



最常見用來練習正念體驗的,就是葡萄乾了。我喜歡買大顆的葡萄乾,放在手心,然後慢慢品嚐。因為覺得小顆太容易就被自己給吃了。眼耳鼻舌皮膚的感受,是一個人與外界接觸的感覺器官,體驗也就由此產生。

許多人常因為事情多、匆促,很容易就把這些感官的敏感度關上,無感地咀嚼著早餐,移動身體前往下一站,聽到各種消息、聲音也彷彿是種背景一樣的飄過。此時若有一些比較困難的情境,像是得要去見一個很嚴肅的長官、或是被交辦一項複雜的計畫,則可能因為缺乏其他感官的刺激,而深陷在自己的愁雲慘霧中。

此時,正念可以提供一個中斷思緒的空檔,幫助自己從困頓的情緒中暫時抽離,讓感受到壓力的大腦稍作休息。怎麼說呢,因為正念就是練習,把專注力從紛亂的狀態,聚焦在一個單純的事物上--例如葡萄乾。透過緩慢地觀看、聞一聞、觸摸、品嚐的過程,讓專注力持續停留在接收對這個事物的體驗過程,於是大腦就會暫停剛剛前面覺得煩躁、不安、焦慮的思緒和感受。

這樣的暫停,可以使大腦像是暫停運轉、或是像是電腦磁碟重整之後,會釋出一些新的空間。使得再次回到困難的情境,就可能出現不同的觀點和想法,得以運作得更順暢。


將正念與生活的情境結合



我自己不太喜歡只是為了正念,而買一大包葡萄乾來猛吃。也沒辦法每天空出20-30分鐘坐在一個位子上冥想。於是我覺得生活中的正念,很適合我這樣比較無法規律靜坐、冥想的人,卻又很需要透過正念來調節情緒的人。

就如同我文章開頭所寫,我通常在準備早餐,洗洗切切各種蔬果時,讓自己把思緒拉回眼前重複切的動作、思緒飄走的時候,就再次拉回來想著「看、摸、切、聞、嚐」的感官經驗。我不會太強迫自己,一定每天都得做、也不會覺得一定要在什麼時候做,但就會在自己進行這件事,讓自己練習專注,讓思緒空白,作為日常的調節,保養自己每天辛勞工作的大腦。

有些人可能會說,早上不一定有時間能準備早餐。是的,這是我的作息,但你可以觀察自己的生活習慣,找到一個你能與正念結合的情境。比如走路去搭車的時候,專注在自己的步伐和呼吸上; 或是拖地、掃地的時候,專注在自己的動作上; 可以重複操作的事情,會比較適合與正念的練習一起進行。


正念時的胡思亂想,只要拉回來當下就好



可能許多人都有這樣的經驗,開車、吃飯、做家事等等,做這些事的時候,腦袋裡的思緒常常不知道跑到哪兒去了。或許想著昨天和先生吵了一架、或者是小孩每次都寫不完作業該怎麼辦。也或許想著上司今天又不知道要怎麼挑惕自己專案的內容,同事結婚到底要不要去喝喜酒等等生活情境。

但當你想到這些事情時,感受一下自己的心情,是有點緊張、還是擔憂、或者開始覺得不安?是的,胡思亂想時,最容易將思緒帶到自己潛意識中最在意、或是難以釋懷的情境,此時也容易引發後續的情緒效應。

而練習正念時,也很容易分心到這些胡思亂想上。此時不需要責怪自己怎麼又亂想了,只要「有意識」地將自己的思緒拉回眼前正在操作的行動上就好。重複地練習,在日常的生活裡,讓大腦有時間休息,讓情緒能有一段放鬆的時間,像是將緊繃的腦神經,透過規律的動作、呼吸、步伐慢慢地調節回一個穩定、輕鬆的狀態。


生活事件也是如此一步一腳印即可



有時候想到疫情又起、遠方的俄烏戰爭雖然不在台灣,但是當麵包漲價時也默默地有感。若這些事情都要放到心裡來擔憂,好像又有種難以承受的感覺。因此,把正念的操作放大到生活中來思考,或許也可以如法炮製。

做一件事的時候,專注在每個當下,重複操作。過一天的時候,專注在每一天能做的事情上,盡力完成。很多時候,人很急躁時,就想要一天做很多事,此時,反而會更慌亂。就如同很久以前的一個廣告台詞:「世界,越快,心,則慢」,正念也就是這樣的概念。

再怎麼大的計畫,也得從一字一句開始撰寫、一個步驟一個步驟開始執行。再怎麼多的工作,也是只能一件一件的檢視、完成。當每一天都在可操作的範圍內,確實地做好,那麼生活的韻律,好像也會在這樣的過程中,產生出節奏感,就會讓人感覺比較安心而穩定。

心動嗎?不如今晚就來試試~吃一顆米飯的滋味~~



延伸閱讀:居家隔離中找到自己的Break Time





2022年4月1日 星期五

聽「小魚」,讀青少年的心聲,創造在一起的美好時光




作者:陳姝蓉


小魚,是魏如萱在2017發表的專輯,末路狂花中的一首歌,這專輯常常在播放清單中,就這麼聽了過去。好聽,但沒有特別停留。今天卻特別感覺這首歌的歌詞,有些話想說。

從創作的背景來看,似乎是說著情侶之間的愛意與期待,但我覺得以青少年的視角,來仰望父母,好像也很貼切。

小魚這首歌的歌詞,很簡單~邀請您先聽歌,感受一下如果你是小魚,你的心情~

---------------------

如果我是一座山 你不能說來就來 說走就走
如果我是一塊餅乾 你不能假裝吃的是巧克力
如果我是小魚 我會游去哪裡
如果你是我 會知道我多希望你愛我 別走

我不是高山 卻頭痛了你
我不是巧克力 融化不了你
我不是你 習慣幽默 習慣忘記
小魚啊小魚 不要說對不起

我們可以一起 一起 動來動去
研究日常生活中令人滿意的 即興
我們可以一起 一起排列更新
用盡全力撫摸抒情以外的了不起

我們可以一起
可以一起我們
一起我們可以

--------------------


青少年的愛常常隱晦難開口



我不知道大家是否曾有種經驗,就是小時候常常黏在身邊的孩子,到了某個時刻之後,就不想抱/被抱,也不想牽手了。爸媽如果要約孩子去哪裡,也常常都被拒絕,或得到的回應愛理不理的。此時多數的爸媽都會感覺到某種失落感,好像孩子不再那麼愛自己了,也不想跟自己親近了。

但我覺得第一段歌詞,很能表達此時青少年藏在內心的感受。如果那個唱歌的小魚,就是你家中的青少年,或許他想說的是「我就是那座山啊,你不能說來就來、說走就走」,青少年渴望一個穩定存在的關係,但很多父母常常因為孩子沒回應,也就不那麼理會孩子、或者忽略孩子,甚至也會對孩子生氣,有時吵了架,也會以切斷關係的方式,像是那你就搬出去、或上大學就不用回來之類的話,來回應孩子。

青少年渴望獨立的需求,常常在父母面前表現得不怎麼在意,但其實心裡卻仍然需要父母持續地表達包容,以及對孩子的接納。所以當小魚說「如果我是一塊餅乾,你不能假裝吃的是巧克力」。青少年渴望父母能如其所是地愛他,能品嚐這塊餅乾的美味,而不是明明吃著餅乾,卻更希望這是一塊巧克力。就像是許多父母常常期待孩子考上沒興趣的科系,或者給予孩子達不到的目標,如果孩子始終無法成為父母渴望的巧克力,好像身為餅乾的自己,就失去了價值。

青少年的迷惘,在探索與未知,說著「如果我是小魚,我會游去哪裡」的時刻,渴望父母還能在身邊,愛著自己,成為自己要往外探索時,回頭可以看到的安全基地。所以,那內心的吶喊,也很真實地唱出「如果你是我,會知道我多希望你愛我,別走」。

有些父母會抗議地說,我在啊,我沒走。但雖然實體上存在,可是忙著自己的事情、對孩子的經驗感受不太有興趣,希望孩子能乖乖沒事,好好讀書,雖然也是正常父母有的期待,但在生活的事務上交流,比較難讓孩子感受到所謂的愛或關注。


罪咎感常使青少年反其道而行



多數的青少年,即使開始長出自己的想法與意識,但卻仍不可避免的,想要盡力滿足父母的期待。但心裡對於讓父母頭痛的自己、而且也融化不了父母溫情的自己,感到失望。所以常常會出現「我怎麼做都沒有用」「怎麼做都不夠好的」自我獨白。

因此,當不了高山、也當不了巧克力的青少年,很常用一種自我放棄、或更加叛逆的方式,來隱藏自己的罪疚感,好像自己也無所謂能不能成為父母眼中那驕傲可口的巧克力。

然而,一個小小的轉折,小魚知道自己不是父母,與父母的狀態不同,到底幽默是誰的、而忘記又是誰的?我想,可以有很多種解釋。但知道小魚是小魚,小魚不是父母這件事很重要。當小魚開始接受自己,能成為自己,不需要跟父母相同,也不盡然要回應父母的期待,才能安心地把真實的自己表達給父母看見。

成為自己不需要跟誰道歉,也無需感覺讓誰失望,因為餅乾與巧克力,各有其愛好者,並不會因為是餅乾而失色,也不會因為沒有游到大海,小魚就變成一條壞魚,他還是原來的那條小魚啊。


青少年渴望有共同的生活經驗



我其實很喜歡最後的兩段歌詞,「我們」「可以」「一起」的排列組合,這是一種情境的各種狀態,但同時包含了兩方--父母、青少年,互相允許在一起,這樣的一起,將會有各種可能可以發生。

現代的父母,因為忙碌,與孩子之間的對話經常只剩下功課做了沒、考試考得如何。而孩子也只剩下,給我錢,我要跟同學出去等等事務性的對話。

一起的生活經驗,要如何創造親子之間的即興,生活裡面的排列組合,可以有各自的創意。從接送上學的路上,可以在車上任意地唱歌、聽音樂、閒聊、講一則笑話。或是接小孩回家後,可以在家附近的公園走個幾圈,有個10分鐘的空檔時間。

一起看電影、一起挑衣服、一起搭公車外出、一起下廚,甚至一起做家事。在這樣的「一起」當中,父母別急著教導,聽聽孩子們有什麼想法,他想要怎麼完成這些事情,即使邊做邊玩,也別總是講求效率,有時候就會不經意地產生親子之間的即興。

有時候,養育青少年的父母,不免擔憂地訴說著:「我得要教他/她規矩、希望他/她能好好讀書...」但遺憾的是,如果沒有穩定的親子關係,一個人如果在匱乏愛與關注的情況下長大,即使能保有規矩和良好的學習成就,但沒有了這些「一起」,生命可能會變得乏味。

父母無法把孩子留在身邊一輩子,也無法控制孩子依照自己的期許長大,唯一能做的,或許就是累積更多「一起」,多年後回想起來,親子之間珍貴的回憶,是生命很豐厚的資產。這些,無可取代的,是屬於自己家的「了不起」。

現在,不妨暫時放下手邊的事務,邀請孩子一起來聽聽這首~小魚,你們也可能創造出與我不同的解讀。


同場加映:從「1/2魔法」動畫中感受陪伴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