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自我覺察--練習關注自己的身心變化




作者:陳姝蓉



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從定義上來說,是指能夠覺知自己「當下」的身體反應、情緒狀態、以及背後的想法、假設與價值觀,並進一步理解自己這些「經驗」是怎麼一回事。因此,練習自我覺察的第一步,也就可以從這三個面向著手。



覺察身體的反應



一、覺察身體反應的重要性



近日當紅的戲劇:四樓的天堂,推拿師天意,每每接觸服務對象的身體,不管是肌肉僵硬、經絡不通,都反映著某些長時間積累的疲憊、情緒或身體的負荷。但許多人在日常生活中,對於自己身體的意識相當薄弱,可能得要等到身體出狀況了(例如劇烈疼痛、或是產生某些特定疾病時)才驚覺原來身體早已過度負荷。


身體是誠實的,若說情緒是一種能量,而身體經常就是反映這個能量流動的現象場,因此透過覺察身體的反應,可以幫助個人更加貼近與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而透過身體的活動疏通這股能量,也可幫助穩定情緒並維持健康。



二、覺察身體反應的做法:身體掃描



「身體掃描」,是覺察身體反應的方法之一,也是正念的一種練習方式,以下跟大家簡易說明身體掃描的步驟:


  1. 身體掃描的2個重點:其一是「將意識專注於當下」,其二是「聚焦身體的感受與變化」。
  2. 身體掃描的目的:透過專注感受身體的變化,聆聽身體傳達的訊息,幫助個人重新與自己的身體連結,而更貼近自身的狀態。意識到自己累積壓力的區域之後,也可於平時多關注這些容易產生壓力反應的身體部位。
  3. 時間:每次預留10-15分鐘,熟練後可增加時間,進行時盡可能排除其他干擾(如:關掉手機鬧鐘、鈴聲等)
  4. 空間:準備一個可以坐下、或躺下的舒適空間,可播放輕柔的背景音樂。
  5. 身體掃描的方法:深呼吸,逐漸增加呼吸的深度,感受空氣從胸口逐漸進入丹田(腹部),吸氣時感覺空氣田滿整個肺部,呼氣時感受到肌肉逐漸鬆弛,如此進行5-10次。然後持續保持規律、緩慢而深層的呼吸。
  6. 掃描的重點:感覺身體有哪些地方緊緊的、重重的、或者感覺疼痛,這些地方可能就是壓力儲存的部位,重點是感受、聆聽和留意這些部位,而非批判或修正。吸氣時把緊繃感匯聚起來,呼氣透過肌肉放鬆釋放掉緊繃的感覺。
  7. 掃描的區域:可依序從頸部、肩膀、上臂、下臂、雙手、上背、下背、腹部、臀部、大腿、小腿、雙腳。每個部位用2-3次的深呼吸專注覺察,而每次呼氣時再次透過肌肉放鬆釋放緊繃感。
  8. 掃描完最後一個部位後,留意身體整體的感受,可能感覺放鬆或是疲倦,都是正常的。然後緩緩張開眼睛,緩慢地動一動手指、腳趾、手和腳,幫助身體甦醒回到當下。



覺察內在的情緒




(圖)個人冰山隱喻(引自江麗美、魯宓,2008,p55)



覺察情緒的部分,我想借用薩提爾模式中的個人冰山隱喻[1],幫助正在讀文的你/妳,更清楚知道情緒出現的情境和時機。冰山隱喻是將一個人的內在狀態,以冰山的狀態來呈現。冰山之上可以看見的是人與人的互動行為,例如討論事情以及處理問題,包括行動、口語和非口語的表達。


而互動過程,每個人應對他人的表達,會有特定的人際模式,是上圖中所指的對應方式,也就是薩提爾模式中所稱的:生存姿態。


每個反應之下,常有一些感受,我與個案互動時,經常會問:「現在感覺如何?」我想了解的是他/她的情緒狀態,但常得到的回應還是表層行為的描述。意思是,個人並不容易在日常中很快覺察自己行為背後的情緒與感受。

                                    


因此,我們可以練習應用第一段所提到身體掃描的方式,幫助自己沉靜下來後,在比較安靜的情境下,想一想最近感覺比較強烈的事件,並且體會一下自己的感受,這就是碰觸與覺察自己的情緒的開始。


上圖中,情緒與感受有兩個層次,感受有時候會引發第二層的感受,這些都會使人的感受變得更複雜而難以釐清。例如在第一篇文章中,美英因為孩子沒有把飯吃完而暴怒,這是第一層的感受—「生氣」的情緒,但送孩子去補習後,又會感覺身為母親不應該對孩子如此情緒化,而產生「懊惱」的感覺,這便是感受的感受。




覺察想法與觀點




每個情緒的背後,都有相對應的想法、觀點、假設、信念和價值觀等等(見個人冰山隱喻圖)。當個人開始對自己的情緒有所覺察時,比較能往下想,自己為何產生這樣的情緒。


例如美英為何覺得「身為母親不應該對孩子情緒化」?這是可能是一個對「母職角色」的價值觀,認為母親必須要表現穩定、情緒和緩。但另一個使美英生氣的信念可能是:「我辛苦煮飯給你/妳吃,你應該要心存感激、快快吃完」。當孩子的反應不如預期,挑戰了美英的價值觀,因而產生了生氣的情緒,但這樣的生氣情緒又可能會勾起美英對自己設定的價值觀,而自責沒有做好母職角色而懊惱。


這個過程,你/妳讀來是否覺得有點複雜呢?是的,人的內在確實每天都有著如此複雜的運作歷程,因此更需要讓自己慢下步調、自己體會和覺察自己發生了什麼事?為什麼會有這些身體的反應、情緒與感受、以及想法產生。


透過覺察而更認識自己,當一個人越清楚自己怎麼了,越能在每個情境發生的當下,有餘裕思考:「啊,我又自責了….或是我又討好了….」,覺察之後,個人可以有更大的自由度,決定面對同樣的情境,是否要有同樣、或是不同的反應。亦即,面對當下個人可以越來越有空間決定自己怎麼做,而不是受到直覺或情緒的主宰,到處暴衝而卻又感覺不是自己所能控制的。


覺察可以幫助個人拿回人生的主導權,或許外界還是有很多不可控制的環境因素、或他人的狀態,但至少面對自己,我知道我是誰、而我知道我想做什麼?以及怎麼做。




註:本文是我為「風濕疾病自我管理教育平台」所撰寫,提供作為研究使用,經研究主持人同意,重新編輯後於滋心空間部落格上張貼分享。




[1] 江美麗、魯宓譯(2008)。薩提爾成長模式的應用。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原著 John Banmen (2006). Application of the Satir Growth Model. The Virginia Satir Network.




延伸閱讀:動起來--你知道運動也可以紓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