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11月21日 星期日

使用「心理諮商」幫助你面對壓力、調節情緒

 



作者:陳姝蓉


個人在壓力處境下,常常會想要找人談談,幫助自己調節情緒。由他人調節情緒的方法,除了找朋友以外,透過與受過訓練的諮商心理師進行深入的談話與討論,幫助個人能提高對自己的認識與覺察,也可以達到調節情緒、緩解壓力的效果。

到底心理諮商如何進行,又為何能達到上述的功效,一般人該在什麼時候尋求心理諮商呢?


心理諮商進行的形式



在此所談的心理諮商,主要指的是個別心理諮商,就是以一對一的形式,專業的心理師,討論自己在生活中感到有困擾的事情。



心理諮商的功能



  1. 增加對自己的認識:心理諮商能對個人產生的助益,主要在於透過與心理師的討論,提升對自我情緒、感受、想法、信念等的覺察與認識。
  2. 降低自身孤單感受:但因為有另一個人專注地傾聽、對你個人的經驗感覺好奇、想多了解,這樣的過程,會讓正在訴說你/妳感覺被認真對待時,也會產生被陪伴、被支持的感受,而促進與人連結的感覺。
  3. 找到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許多人來諮商時都希望心理師能幫忙解決問題,但通常當個人感覺被理解、接納,也試著了解自己的想法或情緒從何而來的時候,就有機會找到屬於自己面對問題的方法,而且比起心理師的建議,透過自身經驗所發展出來的問題解決模式,通常更適用於自身的情境。
  4. 情緒調節:一開始的時候說諮商可以調節情緒、緩解壓力。其實,當一個人在訴說過程、能被聽懂,重新整理自己的思緒、覺察自己的感受從何而來,情緒就自然會逐漸緩和、在討論過程被消化,壓力感也會跟著降低。

心理諮商使用的時機


  1. 成長模式:只要想要幫助自己更成熟、隨時都可以透過諮商協助你更了解自己。但特定的發展階段,也是可以運用諮商的好時機。比如:青少年求學階段想要討論自己的生涯規劃; 青年時期尋找伴侶、探討親密關係、與伴侶一起討論婚前準備; 或是養育子女階段對於親職的困擾; 抑或是中年危機、該如何重新定位自己的生活等等。
  2. 危機處理:通常在生活中面臨比較重大的改變時,透過諮商幫助自己提升對情境改變、壓力議題的耐受力。例如:家人或自己生病、工作變動、伴侶外遇、孩子的行為問題等等。但目的不在於透過諮商改變他人,而是探討自己在這些變動情境下,有些什麼感受、又該如何自處。


對心理諮商的適度期待


  1. 諮商無法立即解決問題:諮商無法立刻解除目前所經驗到的痛苦,需要透過一段時間,才能對自己此刻的狀況有些整理和釐清。
  2. 諮商過程有時會經歷不舒服的情緒是正常的,尤其當諮商中討論的是一直以來感覺困擾的人與事時,要真實的面對確實不太容易。                        
  3. 諮商心理師無法給予解答、或該怎麼做的建議,主要是共同討論,幫助你/妳找到自己面對情境的方法。
  4. 諮商時間是你專屬的,你可以決定要說什麼、怎麼使用這個時間。


接受心理諮商時常見的疑問


一、接受了諮商是否就可以不用服藥?

原本正在接受藥物治療的個案,經常在諮商開始時如此詢問,希望能以心理諮商代替藥物。但關於藥物治療的文章段落也說明了,憂鬱或焦慮等情緒症狀是因為腦部的內分泌失調所導致,藥物主要用來調節與情緒相關的內分泌濃度。

當情緒症狀太過明顯(例如太過憂鬱、或太過焦慮不安)時,大腦難以運作、思考,反而不利於諮商。因此面對已經接受藥物治療的個案,我通常會建議同步進行,一邊透過藥物調節情緒,一邊以諮商的方式探討自己感覺困擾的議題。

二、我並沒有憂鬱,這樣也需要諮商嗎?

有些人對諮商的想像可能是很嚴重的情緒困擾才需要諮商,但回到前一段「心理諮商使用的時機」,其實只要個人覺得想要透過諮商來了解自己,就可以考慮開啟一段諮商歷程。也就是說,進入諮商的人並不一定是有相關情緒診斷的病人。

三、諮商需要多久啊,怎麼樣算是治好了?

諮商的時間長短,通常依照個案和心理師共同討論來決定。需要考量個案所能負擔的費用,以及時間的安排。以成長模式而言,通常建議是每週至少進行一次,持續3-6個月,比較能進行深度探索。若有當下的危機情境需要處理,也會建議危機趨緩之後,再持續一段時間的諮商,因為穩定的生活狀態,反而能更有餘裕了解自己平時的所思所想,為自己儲備能量。

四、我覺得家裡其他人比我更有問題,我想幫他們預約諮商,可以嗎?

如果討論的議題與家人互動相關,可與心理師討論,是否轉為進行家庭、伴侶或親子等不同形式的諮商,由你發起,邀請其他家人一起來探討彼此的關係。但不建議直接幫其他家人預約,讓他們自己來諮商,這樣可能會讓家人感覺被指責,反而更不願意開放討論彼此的互動議題。若其他家人暫時不願意接受諮商,那麼也可以先進行自己的個別諮商,或許無法即刻就彼此的互動進行處理,但仍討論自己在這樣互動關係中的經驗。


整體來說,心理諮商作為情緒調節的輔助,並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處置,比較像是透過共同討論、探索,緩慢地調節身心對於壓力狀態的感受、想法和反應。使得個人逐漸能在同樣的情境下,因為更了解自己怎麼了,而可以更自由的選擇、自在地面對、有能力應對,即使仍然感覺有壓力,也比較有耐力可以承受,提升壓力因應的成效。


註:本文是我為「風濕疾病自我管理教育平台」所撰寫,提供作為研究使用,經研究主持人同意,重新編輯後於滋心空間部落格上張貼分享。


同場加映:從情緒和認知調節來因應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