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6月27日 星期日

在人間,讀人生--是男人的漂泊,卻是女人的自由




圖片出處:截圖自綠光劇團官方網頁

作者:陳姝蓉


人間條件五--男人本是漂泊心情,應該是看完感覺最過癮的一集。我覺得性別議題,常常是論證的焦點,到底男人或女人誰比較辛苦,而男人或女人誰又比較幸福?但我覺得吳導好像沒有要進入這樣的論證,只是如實地呈現,每一對夫妻之間,或許各取所需,也各有所得。但在互動的過程中,好像一路的追求,總有些什麼失落?或是不滿足之處。

一如上一篇文章,我很期待吳導最後的謝幕和分享。他提到,不同於前面幾集,寫著女性的經歷與心聲,這是一齣寫給熟年男子的戲劇,很隨興地把自己觀察到的現象,寫入對白,某種程度也有自己的經驗和幻想,因此,剛上演的時候,自己有點害羞,甚至每次要決定是否重演時,人間條件五,也經常是最後的選項。

在這樣的心情下,重看演出,他分享,自己的心情是,發現當年寫下劇本的自己「很誠實」,把中年男人內在很曖昧的心情,掏出來與大家分享,即使有些黑暗的一面。而他認為這是創作者的幸、與不幸。

我自己對於他最後分享的這段話,很有感觸。或許這就是戲劇療癒之處,創作者之幸,在於當把這些慾望、能量、黑暗面,以戲劇的方式呈現出來時,好像那個曖昧、隱晦、甚至不堪的自己,也就在戲劇中被承接了,被容許說出口,也能被看見。於是能量有了出口,不需要壓抑在心中。

然而,如此坦承地說,這交織了一部分自己的經驗,甚至讓所有的觀眾,看見這不堪或黑暗一面的自己,需要多麼大的勇氣與相信,安頓自己那不確定是否被接納?或可能被評論的不安。而不論是幸與不幸,卻都衝撞出一種創作的能量,讓經驗呈現。


男人的追尋自我,或許才是獨立的開始


因為想整理觀後感,搜尋了之前演出時的介紹,看到這一集的slogan是:不論多老,每個男人的心中,都住著一個小男孩; 不論多年輕,每個女人心中,都住著一個媽媽。這段話,剛好呼應了我看完戲之後的暢快感。怎麼說呢?且讓我慢慢說來....

戲裡有四個男人,三對夫妻。一開場,老實的公務員--羅大維,認真地開始向家人說明,自己參加完同學的告別式之後,意識到自己來到生命的終點,卻不知道該如何評價、看待自己這一輩子如此奉公守法的生活,甚至在兒子的追問之下,說出自己可能從來沒有愛過太太這樣的話,在這氣氛下,他說出自己想要展開一趟追求自由、找尋自我的生命之旅。

我當時想的是,對這個男人而言,生命是否有意義,好像在於他自己這個人,而不包含家庭與孩子。當然,我並不是說,太太與孩子就能決定一個男人對生命是否感覺滿足有價值,但當男人說出,我想去追尋自己的自由時,一輩子都守在家裡的太太又情何以堪。

第二個男人,是羅大維舊情人的丈夫,不同於羅大為的公務員,是政府的高官,透過在太太(也是羅大為的舊情人)一手扶持之下,官運亨通,卻忍不住想在太太眼皮底下,藉由和另一個女人在家溫存的方式,找尋一種不被控制的存在感。而外遇曝光之後,一直想要掙脫控制的丈夫,還是得仰賴太太站台,幫自己開一場「情誼深厚」的記者會,卻在會後因為被太太看破,已無官場前途,失去利用價值,而結束這段互取所需的關係。

第三個男人,是結婚三次又離婚三次的商場老闆,只能在中秋夜尋求酒店妹妹們的安慰。第四個男人則是一路以來,仰賴太太娘家的事業而一路闖蕩商場的男子,過去因為自卑感作祟,怕自己仰賴太太娘家而被看不起,卻只能用馳騁歡場來展現雄風,直到太太過世前才重新感受到被好好愛著,卻已來不及的惆悵和罪惡感。

這些男人們,訴說的好像是一種身在人間卻感覺孤獨的寂寞感,一種渴望自由卻不知道何去何從的茫然。但所謂的自由,卻又不是真正的自由,而是一種不想面對真實內在自我的逃避。不想感覺被控制、不想感覺自己是依賴者、不想感覺自己好像成就不如他人,所以不願意好好面對彼此的伴侶關係,而轉向外發展。

若要以批判的眼光,這些男人或許說來不負責任。但戲劇之所以美好,就也能把這些內在的渴望、惆悵、失落與寂寞說得詩意,充滿人味。這是一種很貼近的理解,不需要去否定慾望與渴望的存在,但是當男人們無意識地隨著慾望舞動,也就驅動著生命無盡地漂泊。

當男人願意重新面對自己,才是長大的開始,從一個不想負責任的小男孩,開始想要找回自己生命的主導權。雖然,劇終,他們還是羨慕著彼此,沒看到對方的失落,仍活在自己的想象中。但踏出探索自己的第一步,總是個開始。


女人不在承擔與照顧時,才有自由


至於女人們呢,我覺得也不至於太無辜。女性在許多故事腳本裡,都是犧牲與奉獻的一方。戲裡看來也是,羅大維的妻子,一輩子相夫教子,卻被嫌棄囉唆。高官的太太,明明有著更好的能力,卻因為政壇不是女人的世界,只好選一個能代替自己征戰沙場的丈夫,卻不是因為愛。下嫁窮小子的千金,一輩子默默地守候,但這種無條件位先生付出、照顧周全的行動,卻使得先生窮盡畢生之力想證明不用靠太太自己也可以有一番作為。

不論是文化中的角色設定,女人一定要成為成功男人背後的那隻推手(也可能是黑手),或者是女人與生俱來的母性?使得女人們經常不自覺地給予過多的照顧,甚至把先生所需要承擔的那部分也攬在身上。

一個男人不被家人所需要時,如何能找到自己在這個家庭中的位置?或是在家庭互動中,長出一種相濡以沫的滿足感。只是一直以來,女人們都以為,讓男人無後顧之憂,才是一個「好女人」應該做的。而這個好女人的角色,做得越好,男人也就越無法成為有擔當的男人,也就一直享受著小男孩被照顧的舒適感,與自我中心的狀態裡。

不過我覺得神奇的是,或許心中住著一個媽媽的女人,總是比起心中一直住著小男孩的男人來得有現實感一些。決定放棄男人的高官太太,轉身就走,不再留戀沒有政治未來的先生。或是雖然還期待先生回家,但仍能好好面對當下,展開新生活的羅太太,都展現了一種面對現實做決定的能力,選擇不困在情境中,也給了自己一個自由,放下婚姻的約束或是負擔。

有了決定,就有方向。不論是否真誠,但卻是一種「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的自覺。有時候,或許男人想要的浪漫,在這種強烈的現實感下,可能會感覺幻滅,也失去了興致。但這或許是女人之所以能堅韌的能力,雖不浪漫,但卻踏實。


接納生命中的黑暗面


我喜歡吳導說故事的方式,不批判、不扭曲,如實地把男人的慾望、糾結的內心、看起來有些幼稚,卻又那麼真實存在想要找到自己價值的行動,以及對自由的浪漫幻想,呈現得淋漓盡致。可能這些說起來,都是會被貼標籤的行為,比如外遇、比如溫吞不管事、比如靠太太娘家的矮人一截等等,但人的經驗不會只有這一面。

外遇的歡愉也會隱含著怕被發現的緊張與不安,溫吞的同時也可能有著想大聲說話被家人關注的時刻,自卑的狀態,也可能會有反向的強勢作風,這都是人的本性。

但太多時候,人好難公平以待。只想看對自己有利的一面,或是展現美好與光明在他人面前,對外人不坦誠的同時,有時連自己也騙過。但不想看見自己黑暗、不堪的能量,硬是壓抑下來,能量只會從你更不想要的地方去,做出讓自己都難以接受的行動。

但若接納了,好好的面對,只是想,或許不會傷害身邊的人,但如果去行動了,那就不只是一個人的黑暗了。有時候,人生真的無法重來,不願意去正視自己的內在,這個黑暗力量就會一直擴大,乃至於掩蓋著一個人的生命力,這就太可惜了。

人間五的最後一幕,羅大維一個人拖著行李孤單地走著,而背景是太太與新朋友們又重新播放音樂,跳起剛剛被中斷的交際舞,你可能覺得這男人活該,或這女人殘忍,但或許這就是男人、女人為了追尋自我所展現出的不同面貌,又何必兀自下了註解,且讓個人去體會,這人生的方方面面吧。



延伸閱讀:在人間,讀人生--是一份盼望與支持讓生命之苦得以承擔




2021年6月23日 星期三

在人間,讀人生--是一份盼望與支持讓生命之苦得以承擔

 

圖片出處:截圖自網站 http://www.greenray.org.tw/p3/index.html


作者:陳姝蓉


人間條件復刻版的線上直播,今天是第三集--台北上午零時。這應該是我當年看過首映場的一集。印象中,當年看完人間三之後,很久不想再看人間。到很多年後,朋友們紛紛口碑推薦,但還是沒有行動。

今天看完吳導劇後的謝幕與分享之後,我突然懂,當年的「不想」是怎麼一回事了。他說:「這應該是人間系列裡面,最貼近他生命經驗的一齣戲,有很多寫實的場景,當然也有對一個城市幻想的總和。」

我覺得「寫實」這件事,常常會讓人沈重的無所遁逃,而年輕的時候,不想負荷沈重,感覺生命的苦澀,或許是可選擇的,如果不去碰,好像就可以不用面對,就這樣,把這種心情,投射在不走進劇場的行動裡。

這次線上直播,好像更期待的是吳導最後的分享。他提到,自己最喜歡的一場戲,是阿生和阿玲在麵店的重逢,把當年對彼此的心意、阿玲鼓起勇氣的表達,但阿生考慮著友情的沈默,在彼此互相了解的狀態,說出口,好像也放下了。阿玲說:「這輩子,你沒有虧欠誰,你唯一虧欠的,是你自己。」

是否,在那個年代,為了維持一份道義,一個人得用一輩子去堅持、去付出,但為了這份道義,屬於自己人生的幸福或追求,也就這樣放手了。這到底,值得嗎?劇中人,沒有回答,但用生命,完成了這樣的選擇,透過一份盼望,一股支持的力量,面對了各自的人生。


盼望,是黑暗盡頭的光


阿秀在阿玲去公證的那天,怨嘆地說:「妳結婚了,那我未來要拿什麼來盼望呢?」人受苦的時候,好像總是要給自己一點希望感,讓自己覺得還值得活下去、值得往前走。而那個年代的女人,盼望的,若不是有一個男人可以依靠,好像就是得為了孩子活下去。

或許,有的時候不是女人(母親、阿姨)照顧著孩子,而是孩子支撐著女人。就像是阿玲抱著新生兒一般,如果自己的人生,在風暴的那夜已經結束,那麼接下來的日子,或許是為了這個新生命而活著。

我覺得這是個很挑戰我,身為一個心理師,對於人都要是一個獨立個體的信念。如果我是那個孩子,或許我會感覺自己背負著沈重的期待,我得要連母親的那一份一起活下去,我彷彿成為一種生命的延伸,而不是獨立的自己。

但看戲的時候,又覺得每個人在生命的低谷時,確實很需要這份盼望,以支撐住自己。更深一層理解,我覺得劇中所說的盼望,用心理學的語言來說,或許也是一份「有意義的關係」。

一如阿榮,如果沒有那兩百多封信,讓他相信著,自己為了所愛的人觸法而坐監是有意義的,那麼漫漫長日又如何能秉持著盼望,等到出獄之日呢?一如阿秀,如果不是為了等著阿榮回來,好跟他說一句道歉,講出心中的秘密,這麼長久以來的自責與罪惡感,又如何能夠面對呢?

當然,不管是阿秀答應姊姊養育阿玲,或是阿玲允諾自己要帶大兒子,透過養育另一個生命,把自己的能量,投注到另一個生命身上,這或許就是愛、關懷與照顧。當然,如何拿捏愛,或者以愛為名的控制,這又是另一個議題了。

這麼想,讓我比較能理解,那一份盼望,不僅是一種依賴,要另一個生命為自己負責,而是透過一個與自己有所連結、重要的他人,不論是完成一份願望、一個允諾,成為自己生命的重心與意義,使得生活中的苦楚,也都有了承受的理由和意義。


支持,使得彼此更有力量


我思索著,戲裡讓我感覺沈重的另一個元素,是「脆弱」。生命之苦難,無從選擇,就這樣發生,這樣的時刻,總令人無語問蒼天。山東仔就因為戰爭來到台灣而回不了家,阿嘉因為工安意外而失去手指,阿玲的乖巧婉約卻成為阿國施暴的誘因,阿秀無法相信自己依靠的男人傷了自己視如己出的女孩,而阿榮先說先贏的一句話,使阿生在關鍵的那晚,錯失了答應阿玲的機會。

這都沒什麼道理的。一如阿國所說:「事情已經發生,再怎麼打怎麼罵,也無法改變。」而這種不可改變的生命經驗,常常會使人陷入一種無能為力的脆弱與無助當中。而這樣的感受過於強烈時,或許就是一種絕望,而憂鬱。

年輕時面對這種不可改變的生命之慟,或是無法再重來的情境,總是忍不住想問:「為什麼?」「為什麼這樣的事情會發生?」「如果我多做點什麼,會不會事情就不同了?」然而,即使找到了答案,又如何呢?阿玲還是懷了阿國的孩子,而阿榮還是入獄了,阿生還是只能把愛藏在心底。

然而,他們為何能夠繼續前進?十多年後再看一次,我給自己的答案是:「面對」。面對並不是隔離情緒、只處理問題,而是承認這件事已經發生,選擇一種面對的方式與姿態。面對的同時,其實也是承認了自己的脆弱,接受自己的情緒狀態,並且給自己一個機會,接受他人的協助與照顧,而不是自己一個人好強地苦撐。

當阿玲去求助時,她接受了阿嘉的答應和日後的照顧,當然,這個選擇有著當時的價值觀,但我認為,阿玲開口問的時候,即使羞愧、即使覺得不合理,但他說出口、找人商量,於是得到援助,使得自己更能面對接下來的日子。

當阿秀每晚收攤之後,和山東仔對飲,日復一日地說著這些男人的不是,卻也得到一份傾聽和理解,即使後來並沒有接受和山東仔有名份的在一起,但這份互相支持和陪伴,已經不是其他人能取代的。


面對疫情,我們也需要盼望與支持來度過


寫著寫著,我似乎感受到,現在的疫情,很像當年的戰爭,或是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或傷害,使每個人的生活都受到衝擊和變動。或許一時半刻,不是每個人都有覺察與感受,但慢慢地,你可能開始發現,自己感覺痛苦、感覺不知道該怪誰、該對誰生氣的無名火,也可能感覺無助、沮喪、對現況感覺不知所措。

當然,很多人想為這場疫情找理由,或許要怪防疫破口、或許政府規劃不當、甚至有些人會怪中國當初把病毒散播到世界等等。但這都無法改變,現在你、我都得隔離在家的生活改變。

而我們都需要一份盼望,你的盼望是什麼呢?什麼樣的承諾能讓你繼續往前走呢?而我們也都需要彼此的支持,在這樣隔離的狀態下,人特別容易感覺孤獨與疏離,你/妳願意讓朋友知道自己的脆弱嗎?你願意開口說出,我希望你能陪陪我嗎?

在面對當下的同時,若能有一份盼望、一份支持,或許你、我就還能在疫情下,繼續往前,走。



延伸閱讀:在人間,讀人生--道義或自我的價值,你選擇哪一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