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1月16日 星期日

《新聞記者》--看見人性的險惡與信任




作者:陳姝蓉


這部Netflix的《新聞記者》,是2022/01/13才剛上架的日本影集,影射日本政壇的政治醜聞。(以下有雷,慎入)其中有三條故事線,其一是女主角松田杏奈與其兄長松田康平的經歷,劇中康平因為揭發了服務公司的內幕,而遭到威脅,在工作途中因心臟病發而成為植物人。而杏奈為了想幫哥哥平反,一直以記者的身份追蹤當時公司的負責人-豐田。

其二是鈴木和也擔任財務局職員,因為參與竄改文件卻飽受罪惡感的折磨、過程中幾次抗議,卻仍在信任主管的情況下,勉為其難地執行了犯法的行為。然而,他在過程中留下所有相關資料與證據,卻為了忠誠度,選擇自殺而沒有舉發。

其三是村上真一所擔任的總理夫人秘書,一直善盡職責地協助夫人處理身邊事務,雖然一開始也曾是充滿理想抱負、想要為人民服務的公職人員,但習慣服從指令的態度,使其對主事者不當的行為,失去了反思的能力,即使不合理也強加執行,直到一切事蹟面臨崩解,而自身安全可能遭受威脅,才開始思考自己是否走偏了。

這部影集讓我很震撼,一方面是因為與日本的真實社會處境相當貼近,反諷意味濃厚。另一方面是,影集切入的視角,不再是過往日劇中,總有個救世主或英雄,能以一己之力,翻轉整個現況,而從人性的脆弱、掙扎、猶豫與自私著手,讓人看了也感同身受其為難與不得已。

以下是我的觀後評論。


是強出頭還是奮力一搏



米倉涼子所飾演的松田杏奈,一開始讓我以為,是過往救世主的形象。如果大家曾看過她過去知名的影集Doctor X,就知道那個大門未知子幾乎就是沒有難得倒她的手術,無往不利的形象,真的像是神一般的存在。

但杏奈在劇中,不管是採訪、報導、或是想要幫哥哥爭取公道,都一一受到挫折。強勢的採訪作風被抨擊,好不容易拿到手的資料但上級害怕被盯上而不敢刊登,至於哥哥長期臥床,更是杏奈無法改變也做不了什麼事的無能為力。

但片中,就是想要把「真實」傳遞給民眾的精神,其實是杏奈所努力的目標。秉持著媒體的責任是讓民眾理解事件的真相,不是某一個人/某個立場所扭曲過後的描述,而是事情如何發生,就如何報導的如實陳述。

在報導需看風向,就像是個人講話得要看場合、看氣氛一樣,杏奈想做的,或許是用大家能理解的方式,把真實的多樣性,透過文字報導傳遞給更多的人知道。在人際關係中,或許大家就會覺得這樣做好像不懂得看臉色,但在新聞媒體的專業中,或許這是一種必要的堅持。

只不過,有些時候,專業的堅持,確實會使個人的處境產生危險、甚至受到傷害。這還是一種信念與選擇,如果堅信自己正在做對的事,那麼即使可能面對危險,也會努力承擔、尋找保護自己的方式,而不僅只是天真的想要賭一把而已。


是懦弱還是始終如一



對於鈴木和也這個角色,我在看劇的時候,一直思考,為什麼他不選擇自己舉發呢?所有的證據都在自己手中了。卻在把證據交給自己信任的長官之後,選擇自殺。許多人認為或許是畏罪、也或許是懦弱,不敢面對現實,才這麼做。

如果劇中些微的線索來看,鈴木雖然有條不紊地留下所有篡改的原始資料和過程,但一方面想要盡忠職守、完成上級所指派的任務,一方面這些行為又與自己內在的信念有著背道而馳的衝突,害怕自己犯錯被發現,若要舉發則好像背叛了組織,怎麼做不對。有一幕是鈴木試著想要聯絡杏奈,卻感覺到四周可能大家都在監視著自己,這可能是鈴木在很短時間內承受很大壓力之後,過度焦慮所產生的幻覺。

自殺可能是在一段期間的焦慮和內在極度衝突的憂鬱之下,所做的行為。但我覺得決定自殺之前,他把證據交給當初下指令的長官,或許還是一種信任、甚至是一直以來對人的溫柔。相信當初自己所景仰的前輩,會知道怎麼做才能無愧於心,也選擇讓前輩自己去面對錯誤,而非由自己強制舉發,像是用生命喚醒良知一般地走向死亡。

不過,像是武士一般的死諫,或許是日本文化中一種忠誠、光榮的表現,至少保住了名聲。但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我更期待鈴木能在太太一次又一次的關懷與探問時,也能信任太太會包容自己所犯的錯誤,而能依賴太太,讓太太幫忙自己,一起商量討論這個處境該怎麼辦。

至少,從鈴木死後,其妻在失去摯愛的痛楚中,仍能堅強地面對媒體、司法繁複的過程,我認為鈴木小看了自己妻子所能承擔的負荷,而過度大男人的以為自殺是自己承擔一切的選擇,忽略了家人存在的意義,不僅是單向給予對方照顧,當自己脆弱時,也能接受對方所給予的支持和鼓舞,走過低谷。


迷失之後的重新醒悟



我覺得村上真一的角色,很典型是少年得志之後,忘記自己的初心,卻在一步步走進官僚體系之後,驚覺自己已經走偏的例子。他在調查中意外得知,自己當年所崇拜的前輩-松田康平,竟然為了堅持自己的理念,而被誣陷、甚至臥病在床。因而重新省思,自己這些年來,是否還謹守最初對前輩的承諾:「即使升官也勿忘初衷」。

我覺得他是戲裡讓我覺得前後態度變化最大的一個角色。從一開始面不改色地要求事務官配合總理官邸的期待,賤價出售土地,當時的村上,應該是不可一世,想也沒想自己到底在做些什麼吧。到後來發現自己可能成為整個事件中,被咎責的角色,感受到自己快要被丟棄的不安與焦慮。或許心裡想的只有自保,怎麼配合,才能讓上級繼續保護自己的安全。

每次他揣揣不安時,鏡頭總會拉到俯瞰東京夜景的高樓豪宅,寬敞的住家,溫柔的妻子、和兩個活潑好動的小孩,等待著自己回家。這些已經擁有的物質享受、身份地位,要放棄嗎?於是想要反抗的情緒,似乎又被自己不想失去的慾望給安撫下來。

我想,喚醒他的,是與康平相處的點滴,讓他想起年輕時自己也曾有過真摯的理想。也從康平的遭遇裡知道,自己終究會被組織所犧牲,那麼,如果人只能往前走,那要繼續終日惶惶地幫組織做些為一己之利所做的監控、非法調查,還是拿出自己手上握有的資料,協助其他想要知道真相的人,把事情講清楚呢?

我想,很多男性可能也都會覺得,給妻子一個富裕舒適的環境,是自己的責任,但是當村上誠實地告訴妻子,自己可能要放棄這一切的生活,妻子反而鬆了一口氣,畢竟,與其有錢,卻看著自己的丈夫魂不守舍、漸行漸遠,寧可生活得儉樸一些,但至少兩個人仍然在一起,面對著生活。

而且,我認為以妻兒的需求為藉口,某程度也是沒有真實面對自己內在對於權力與金錢的慾望,以為自己這樣追求,只是為了家庭,但其實若自身不渴望這些,又怎麼會覺得妻兒需要呢?

與鈴木和也很相似之處,是將照顧妻子和孩子的責任攬在自己身上,而忽略了家庭是兩人所共有,不需要僅由男性來決定這個家庭該過什麼樣的日子。男主外、女主內的角色設定已經逐漸模糊,充分地開放討論,兩個人共同思考、建構的家庭,力量絕對大過一個人埋頭苦惱吧。


傳承給年輕一輩的,是失落還是希望



聽說是電影版中沒有的角色--木下亮(因為我沒看過電影版),是一個對政治漠不關心,即使每天送報也不讀報紙。或許習慣了沒有大人說真話,政治就是一場騙局,覺得自己身為一個小卒,也改變不了任何事情的無望感。

直到自己敬愛的姨丈,在政治的因素下,即使自殺,但也被寫成是做錯事、做壞事的人,與自己一直以來所感受到的經驗並不符合。如果想要為自己所愛的人努力,說清楚事情真相,那自己如此渺小,又能做得到嗎?

鼓起勇氣與想採訪的松田杏奈接觸,因而知道杏奈每次暴衝的背後,都有著心酸的期待,只是想要真實能被理解,而激發了木下也覺得自己或許可以盡一份力量的意念,從自己做起。寫出屬於自己這一代經驗的報導,從自己最熟悉也親近的朋友開始採訪,作為傳遞真相的媒介。

我覺得他從杏奈身上看見的,是原來自己還能做一點什麼的勇氣與希望。而這不是嘴巴上說說,你要有勇氣就能做到的。也是杏奈自己以身作則,盡一己之力,運用自己的專業,做自己能做的事。如果沒有鈴木太太願意挺身而出,沒有村上願意重新省思自己的選擇,這一切也不可能促成。

大人要如何帶給孩子們希望呢?或許是讓他們看見,大人也會犯錯,而大人也在努力修正,練習做一個更好的大人。練習在創傷後,重新相信人。練習在失敗後,不被淹沒在挫折裡的勇氣。練習在不友善的環境下,還能堅持自己信念的毅力。


我喜歡這部戲裡,真實的呈現每個角色內心的情感轉折,沒有對錯,就是一種狀態。也不喧嘩,不是一種濫情的抗爭或呼喊,而是在每個當下,盡力而為的努力。



同場加映:那顆你一直不想去切的鳳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