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4月12日 星期日

關於「家族治療師的練功房」一書



這本書,是在寫論文期間,不務正業、參與創作的一本書。
主要是由一群跟著吳就君老師學習家族治療的夥伴,
在團督的歷程中,將夥伴和吳老師的對話,
重新抽絲剝繭,找出華無氏學派中,核心的理論概念。

我參與寫作的是第五章「良接良發」中的兩篇,分別是:
第一篇:諮商室裡的華爾滋,
第五篇:維持治療師的系統與界線。

寫作過程對我的學習是,
重新把自己看到的示範拆解,理解真正發揮治療效果的關鍵,
之後再把這些理論內化成為自己思考個案的引導地圖。
在反覆地討論和對話之後,
慢慢可以體會,把評估地圖放在腦海是什麼意思~
內心有個評估架構,隨時隨地在檢視自己的發話動機。

雖然說寫的是家族治療的訓練,
但當中談到找到自我的中心點、成為治療師的一致性,
我覺得是學習成為助人工作者的基本功。
哪個學派都用得上的。

很歡迎專業領域的朋友們,閱讀與分享。


延伸閱讀:華無式家族治療筆記

2020年4月11日 星期六

【投書】如何當一個靜心的陪考者?

請先點選下行連結以閱讀 [投書] 頁面

【投書】如何當一個靜心的陪考者?

以下,是我自己的後記:

靜心很難
尤其很多父母並不覺得自己焦慮。
認為自己只是在做該做的事情。

然而,考試,是孩子的責任。
要不要認真投入考試,是孩子的選擇。

只是陪伴,對許多父母來說,並不夠。
我自己覺得,是因為這些父母會覺得這樣好像沒有真的「照顧」孩子的感覺?!

將情感行動化,是一種比較容易有感受的方式。
但過度行動化(就是文中說的噓寒問暖、耳提面命等等)
對於正在焦慮狀態的孩子來說,就有點太多了。

我投書被刊登之後,
反而比以前焦慮。
或許也是因為考期近了。
也可能是自己也認真檢視著自己,是否真的靜心~XD
發現,真的好難~
當孩子放學後晃來晃去,真的忍不住會說:快去念書吧~

但我知道,焦慮是在的。
只要我有意識地提醒自己~
提醒也僅止於一次,
那麼焦慮就不會從我身上,氾濫到孩子那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