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陳姝蓉
最近有機會和一群中高年級(大約9-12歲之間)孩子一起工作,在我過去的經驗中,除了和自己的孩子互動之外,較少與這個年紀的孩子直接面對面接觸,多半是透過父母了解學齡期孩子。但從父母眼中,經常聽到的是孩子的調皮搗蛋、乖張情緒、對立反抗的行為等等。
但這次是一群被師長認為是這樣特質的孩子,直接來到我面前,其實我是既期待又怕受傷害啊。畢竟要面對一個就已經不容易了,更何況一次面對一群。不過,後來想想我這樣的反應,很可能是多數老師的感受,因為現代孩子不比從前,很想表達自我,但又不知道該怎麼貼切地傳達自己內在真實的經驗和感受時,常常就出現暴衝。當一個班級不只一個孩子有類似的情緒狀態時,老師很常就會面臨此起彼落的意外狀況,應接不暇。
面對一群孩子,管理秩序和花時間理解孩子,常常是兩難的抉擇,因為不只一個孩子要照顧的時候,孰重孰輕,難以平衡。角色轉換到父母身上,雖然面對的只有一、兩個類似的孩子,但是卻因生活情境、工作等等因素,使得管理生活秩序,好像也經常優先於花時間理解孩子的選擇。
衝撞是為了找到一條與他人連結的路徑
與這群孩子相處了一陣子之後,我感受到一個情況,他們人人各自有主張,渴望被他人所聽見與理解,卻怎麼也不肯聽聽別人說些什麼。每次見面時,大家都爭先恐後要跟我說話,資源有限(就是我只有一個人)的情況下,沒有人聽見彼此在說些什麼,白白浪費了好多,同伴們分享的重要觀點和經驗。
把孩子安頓下來好好理解之後,我發現他們內在都有著一種焦慮:「我得要搶時間說話,不然這個大人就不會再聽我講了」。搶時間,不只是搶大人有空的時間,也要搶在其他人(同學、或是手足)之前,把握先機。這反映了孩子內在一直有種沒被聽夠,而資源一直不足的情況,如果自己不搶,那就沒機會說話了。
除此之外,因為自己一直沒有被聽夠,根本不會想去聽別人說話,因為內在充斥著:「都沒人要聽我講,我為什麼要去聽別人說」的心情,但這樣的情況,出現在班級中的時候,只顧著自己愛講話的時候講話,頻頻插嘴打斷別人,也很容易遭到同學的排斥和討厭,使得人際關係也可能會受挫。
我一一詢問孩子們:「你想和別人有連結嗎?就是這樣牽牽手,當好朋友嗎?」一個一個桀驁不馴的臉色,別過頭去,不想、幹嘛跟別人當好朋友、不需要、我自己一個人就好....好渴望連結卻又好害怕說出自己的需求,於是假裝自己不需要,這是多麼逞強卻又孤單的發言啊。
但我觀察到的明明是他們與彼此互動時,只要有一個人主動,其他人就會靠攏,玩了起來,這才是孩子啊,對別人有好奇、也想要與人有連結,但是當他無法聽人說話,常常用暴衝、插嘴、打岔的方式想要被人看見的時候,卻得到反效果。我試著把我的觀察,一一回應給孩子們,於是他們安靜了。
孩子真正需要的是被聽懂
能力比較好的孩子,慢慢可以表達一些,自己與大人互動時的受挫經驗,比如:怎麼說都不被相信,或是每次表達總是被罵,久而久之,就覺得說了也沒有用,反正大人就是有自己的想法,孩子的話是不會被聽見以及聽懂的。
假裝自己不需要的反應,或許也就是從這裡慢慢發展而來的,因為有需要的時候,經常都無法被看見、也沒有被滿足,太過受挫之後,如果假裝自己沒有這個需求,那麼就不會重複經驗到挫折且失落的感覺。
所以當我試著表達對他們的理解時,孩子的反應,有點詫異,但也有點欣喜,有些會點頭稱是說:對對對,就是這樣。有些則會悠悠地繼續講出更多的心事。聽著聽著,心中其實又心疼、又難過。這些心情,其實都很簡單,無非就是自己害怕的時候可以被拍一拍、有人陪自己說說話,或是委屈的時候可以被理解,孤單的時候大人能看見、主動跟自己講講話、而不是等自己忍不住打岔了卻又被制止。
某次就在這樣的討論之中,突然有個孩子大大地嘆一口氣說:「哎,人生好難!」我的天啊,這不過10來歲的孩子,說著中年人(例如我)的心聲,或許在他短短的人生中,已經充分經驗到挫敗多於成就,與人之間的互動常常無法是自己努力就好,總是不得不配合環境,卻不見容於環境,無法被理解和聽懂的挫折,使得他不自覺地說了這樣的感慨。
大人的理解可以成為孩子的資源
回到一開始所說,身為一個中年人,養育過兒童期的孩子,我充分能理解生活之不易,時間就如同金錢一樣,總是消逝於無形。但孩子需要被理解,想要有人陪、想要被聽見,好像也不是故意的,而是他們發展過程必然會產生的需求。
如何平衡兩者,讓我想到自己做親子遊戲治療的時候,常常跟父母們說的一段話:你不必要全然放棄現在的生活,變成另一種時時關注孩子的父母,只要在每週一次30分鐘的遊戲中,專注的陪伴孩子、不給引導、好好理解他們從遊戲中想要表達的,這就夠了。
因為孩子生來就有自己的能力會逐漸發展,不管是認知上或是情感上,會越來越懂得現實的處境,不是樣樣都能滿足自己。然而,內在的需求,比如上述,想要交朋友卻不知道如何表達,受了委屈卻不知如何抒發等等,其實需要的是父母師長的理解與引導,幫助他們找到與人連結的路徑,而不再是透過胡亂衝撞而更加挫折。
因此,在一週之中,安排一段固定的時間和孩子獨處,進行一些共同的活動,比如騎腳踏車、外出散步、一起玩桌遊等等,邊玩邊聊天、不說教、好好聽孩子說,滿足孩子被陪伴、被聽見的需求,也能試著理解他們話裡的意思。
這會成為孩子心中很重要的記憶與資源,當他在現實中受挫的時候,知道自己有個時間能跟父母好好講話,不需爭先恐後,不需打岔插嘴。也會知道父母給自己的回應,能幫助自己帶回現實中,如果自己受了委屈、感覺不知該怎麼辦,也會越來越有能力承接這樣的情緒,一如父母承接著自己情緒那樣,照顧自己。
確實,人生很難,但仍衷心的希望,這句話至少能保留到成年以後才被體會,別讓人生的希望感太快在兒童期階段就已熄滅,擔憂的是這樣孩子對於未來無所想像,生活的熱情也可能就消失殆盡,而為兒童們保持一個可想像的空間,或許是身為大人的你、我可以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