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7月29日 星期五

我們要離婚了--當父母決定分手時,請告訴孩子

 


Copyright: bialasiewicz


作者:陳姝蓉



一直以來,在我的工作與生活當中,不乏有想離婚、正在離婚、或是已經離婚的父母,問到關於「怎麼跟孩子談離婚」這件事?

到底要不要跟孩子說明,夫妻兩人決定分道揚鑣這件事。這中間的緣由,對彼此的怨恨,都要讓孩子知道嗎?如果不說,那是否也就找個理由,說爸爸、或者媽媽以後不會住在一起,這樣就好了?

很多父母都會說,離婚受影響最大的是孩子。但若兩人緣已盡、情已絕,就是不想看到彼此,那又該如何讓孩子知道,父母做了這樣的選擇,並且好好理解孩子在這過程中可能會受到的衝擊,在自己適應恢復單身之後的生活,也能盡力幫孩子適應新的關係變動。


用孩子能理解的方式告知父母將會分手



我認為父母要分開,需要讓孩子知曉,這很重要,所以要單獨寫一行!

如果你/妳覺得自己難以開口,那可能要先想想,那個無法開口的困難是什麼?有些時候,父母不想講,是因為自己也還沒真實地面對離婚這個決定、或恢復單身的處境。有時候,父母也可能會擔心,自己提及離婚,可能會碰觸過往不愉快的回憶。但這些仍是父母自身的狀態。若因為這些因素而無法跟孩子談,或許可以想想,有沒有人可以幫忙自己,處理這些情緒,或陪伴共同告知孩子離婚這件事。

學齡前期~國小中、低年級的孩子,比較困難想像何謂離婚,離婚後可能發生甚麼事情。因此,可以運用繪本,協助孩子理解他「將會」經歷的真實狀況,像是爸爸或媽媽其中一方可能會搬家。或者以後自己可能會和其中一方同住,卻偶而會去另一方家裡度假。有時手足也可能分開,有時家裡會增加一些其他的家人,像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等人。

國小高年級~國中以上的孩子,或許在學校、或者文章、媒體上聽過什麼事離婚,因此,除了告知將會發生的現實之外,也可簡要說明分手的原因,幫助孩子理解父母決定離婚的考量。比如說,雙方因為外遇、債務、或者工作等等因素,無法繼續相處,所以決定分開,但不需要鉅細靡遺地將兩人爭吵的內容或事件的細節告訴孩子。


請在事情發生之前讓孩子知道



有些正在處理離婚事宜的父母,會想著,不要讓孩子知道這些,怕對孩子造成太大的影響。或者會覺得,反正到時候木已成舟,孩子看到就會曉得。但殊不知,什麼都不知道,卻在一覺醒來,發現爸爸、或媽媽搬走了。或者,被通知要跟其中一方搬出原來的家,這個不知所以的驚恐,可能比知道爸媽要離婚這件事情還更令孩子創傷。

因為孩子無能力想像、理解到底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是怎麼一回事,更遑論是消化這些驚恐的感受。那這樣的經驗可能在孩子心中留下傷痕,像是埋下一種不安的種子,感覺有些不好的事情,總會在不經意之中發生,而影響孩子面對變動的解讀和感受。

因此,不管父母做了什麼決定,請在行動之前告訴孩子。像是,父母決定要去辦離婚手續,請不要都簽了離婚協議書,才回來丟下一句話給孩子說:「今天我跟妳媽離婚了」。請試著讓孩子知道,父母雙方做了這個決定,即將要去做這件事。像是:「我跟媽媽決定要離婚了,在做這件事情之前,想先讓你們知道。辦好手續之後,媽媽會搬走,另外找一個地方住。」像這樣對於這樣現況的說明和表達,有助於孩子對於未來的狀況有較為具體的理解。

主動向孩子提起,也是提供一個機會,讓孩子有機會表達他們對父母離婚這件事情的感受和想法,否則有時候,當孩子意識過來的時候,其中一方可能已經離開,不只親子無法在當下好好道別,處理分離,也可能無法為父母日後的共親職,奠定合作的基礎。


試著接住孩子的情緒和反應


為何我說「試著」?因為,當父母雙方面對自己將結束一段關係的時候,可能早已心煩意亂,不管是提離婚的,或者是被離的,都有各自的情緒要處理。這就是為何有些父母根本不想,或沒心思跟孩子談自己已經決定要離開對方的這件事。

但若延續前文的觀點,在行動前讓孩子知曉,父母即將離婚,可以降低離婚事件對孩子的衝擊,以及後續可能帶來的影響。可是,真的說了之後,也不是就這樣結束了,孩子可能會出現幾種常見的反應。

1. 想撮合和挽留父母雙方:

如果孩子原本跟父親、母親雙方關係都不錯的,可能會想要撮合兩人,試試看是否有機會讓這件事情不要發生。於是可能會一直重複詢問:「為什麼麼要分開?現在這樣不是滿好的嗎?」或者「媽媽你不要走嘛,爸爸你留下來啦...」之類的反應。有些孩子可能不會直接表達,而是默默地創造一些得要父母一起出現的場合,讓雙方不得不碰面。

此時,若感受到孩子有這樣的心意,則可以回應孩子:「我知道你真的不希望爸爸跟媽媽分開,但或許你現在很難明白為什麼大人做了這樣的決定,但爸爸媽媽分開以後,還是會繼續陪伴和照顧你」,先試著反映和同理孩子的期待和感受,確認離婚還是會執行,但給孩子保證,能有穩定的親子關係。

2. 擔心父母的離婚可能是自己的錯

如果之前的親子關係本來就有一些界線不清楚的狀況,像是身為家庭主婦的母親,常常跟孩子說,就是你們這樣不乖,所以每次爸爸回來都覺得我沒把你們管好。於是,得知父母要離婚時,就會想說父母的爭執是否因為自己而起。

有時,我覺得困難的是,父母也將自己的事,推到孩子身上。但若父母也意識到,離婚是大人雙方的決定,與孩子無關,此時就可以跟孩子說:「爸爸媽媽有這樣的決定,是因為我們討論過之後,覺得有困難繼續一起生活,跟你沒有關係,不是你做錯了什麼才導致爸爸媽媽決定離婚的。」

3. 什麼都不說,假裝沒事,但開始有其他行為、學習或情緒的問題

如果原本孩子就屬於比較少話、難講心事的特質,父母則可以稍微觀察一下,孩子在大人離婚的前後,是否出現和平常不一樣的行為和反應,如果有的話,可以試著跟孩子說:「我猜爸爸和媽媽離婚可能會對你造成一些影響,如果你有什麼想法的話,可以跟我說,或者,找一個你比較聊得來的老師、同學,跟他們講講你的心情」。

4. 擔心自己沒有人要

有時選擇離婚的一方,可能會像是一個拋棄者。我之所以說「像是」,是因為先下決定的人,不一定是想拋棄對方的人,比如得知伴侶外遇後,決定要離婚,此時很難說是誰拋棄了誰。但這個狀況,孩子可能會感受到自己也被那個離開的一方給拋棄了。這種情緒上的傳遞,有時需要提供孩子更明確的保證,像是前文所說:「爸爸和媽媽雖然離婚,但也都還是你的爸爸、你的媽媽,你不需要失去誰。」幫孩子建立安全感,降低分離焦慮。


每個人在結婚的當下,都不會想要走上離婚這條路,但若不得不做了這個決定,要怎麼帶著孩子走過這個生活情境的變動,不論是和其中一方父、母分離、搬家或轉學,或是留在原來的住所,但接受有親近的家人離開、或新的家人住進來,「告知」這個舉動,都會是第一步。而在告知的同時,向孩子確保,他/她不會是自己一個人,你/妳會在孩子的身邊,一起面對並適應新的情境,是相當重要的。



延伸閱讀:與孩子談離婚的繪本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