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2年7月30日 星期六

與孩子談離婚的繪本故事

 

Copy right:Nau2018


作者:陳姝蓉


當爸爸媽媽決定要離婚的時候,要與孩子談離婚這件事時,當孩子的年齡落在10歲以前,可以透過繪本作為輔助,幫助孩子理解家庭成員即將有一些變動,而這也會影響到孩子的生活。

之所以需要繪本的輔助,主要是因為孩子的發展階段,還沒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想像什麼叫做離婚,而離婚又會發生什麼事情。10歲以前,若以就學的階段來分,又可分為學齡前期-也就是讀幼稚園的時期,以及學齡期-也就是國小階段,尤其是中、低年級的時期。而繪本的圖像、顏色、主人翁的故事經歷,都可以幫助孩子建構對父母離婚後,自己處境的體會和想像。


理解孩子認知事件的能力限制



皮亞傑的發展階段來看,學齡前期的孩子,和學齡期的孩子,思考狀態又有些差異。

1. 幼稚園階段的孩子:

也就是學齡前期這個階段,認知發展上屬於運思前期,對事物的思考,因為比較以自我為中心,雖然可以思考,但對事情的理解通常侷限於已知的部分,有時對事情的想像也不合邏輯,且不具保留概念,也不具可逆性。

這樣的特性,對幼稚園的孩子而言,對父母離婚事件的想像,可能會有一些不合現實,像是媽媽走了之後就不會再回來(不可逆性、無法保留); 媽媽離婚之後,就不是自己的媽媽了(將離婚後不是妻子的角色,錯誤的連結成也不是母親的角色); 媽媽一定是不喜歡我了所以才走的(因為以自我為中心,常常覺得很多事情都與自己有關)。

類似這樣不合邏輯的思考,很容易引發孩子內在的不安和焦慮,因為這些感受,如果成真,想起來都是很恐怖的。

2. 小學中、低年級階段的孩子:

也就是學齡期這個階段,認知發展上屬於具體運思期。對事物的思考,開始可以運用過去的經驗去理解,也比較能以邏輯去推理。對事物開始出現保留的概念,也具有可逆性。

因此,當這個階段的孩子得知父母即將離婚,可能會以過去父母如果吵架的經驗來推論,像是媽媽以前回外婆家,過幾天就會再回來,就會知道,媽媽並不是不見,而是暫時離開後會再出現。但離家和離婚畢竟有些不同,此時在這些情境的差異上,也就是父母需要協助孩子理解的。

若沒有經過大人的說明,而使孩子經歷到與自己初次理解的狀態不同,像是以前媽媽都會再回來,但這次媽媽卻一直都沒有回來。不知所以的狀態,還是可能出現一些不合邏輯的幻想,如同前面學齡前期的孩子一樣。


適用於不同情境的繪本



繪本的主題,雖然談的都與離婚有關,但關注的焦點略有差異,以下選取幾本從不同面向探討父母離婚時,孩子經驗的繪本,與父母們分享:


這本書用小王子所住的國家,像是被噴火龍攻擊之後,分裂成兩半。象徵著爸爸和媽媽的離婚,好像讓孩子內在也感受到分裂,所有的東西都變成了一半。以前可以和爸爸媽媽「一起」的,現在都只各自擁有「一半」。這種不完整的感覺,或者是分裂的失落感,是孩子常有的情緒。而生動的噴火龍,可以將孩子心中被攻擊而後分裂的感受可以具體化,但是透過爸爸和媽媽用各自的方法,讓一半的國度再次完整,孩子好像也可以重新整合,分裂後的自己。


這本和「爸爸一半、媽媽一半」有些雷同,談的是父母離異後,所感受到分裂的經驗。但不同之處在於,繪者從父母還沒分開的衝突開始談起。當父母有爭執時,雙方的不愉快,可能帶給孩子一些不安和恐懼的經驗。若是如此,一個人是否好過不適合的相伴?而這過程中,孩子還是能感受到媽媽溫柔的聲音,和爸爸可靠的臂膀,知道自己並沒有失去任何一方,只是,當我們家,變成爸爸家和媽媽家的時候,生活的處境會有一些調整。可以跟孩子一起想想,父母沒有離異時的爭吵,孩子並沒有得到陪伴,而父母分開後的時光,反而能保有與各自一方的幸福感受

類似主題的繪本,還可看看:媽媽爸爸不住一起了我有兩個家我的爸媽離婚了


這本書蠻適合有不同的手足,要分別和離婚後的爸、媽同住的情境,與孩子們分享。書本用三顆不同顏色的氣球,代表三個不同的孩子,以及他們各自所屬的物品。當爸媽即將分開,而原本住在一起的手足也將分離,家裡的這些東西該怎麼辦呢?屬於我的、你的,還有我們的。小小孩或許看不懂文字,但看著同一個顏色,就好像知道是某個人的存在,更超越文字的說明。而最後,說故事的那個孩子,畫了一幅有三個顏色的圖畫,把手足三人的顏色都放在裡面,象徵著雖然物理空間即將分離,三個人的內在卻都有一個彼此存在的狀態


這本書從熊爸爸、熊媽媽相愛、爭吵開始說起,小熊寫了紙條問爸媽說:「我覺得你們再也不愛我了」。父母攻擊彼此的語言和氣氛,很可能也會讓孩子感受到被攻擊、或不被愛的感覺,而這需要父母在處理彼此關係時,需要留意之處。而熊爸爸、熊媽媽終究離異而分開居住,小熊開始經歷到父母各自有了新的對象,或許大人們彼此之間可能還有些嫉妒、互相討厭的感覺,但對小熊來說,這些都將是生活裡的新成員。故事後半段描述了父母如何在離異後,確保自身對孩子的愛,且幫助新的伴侶,能融入孩子的生活,以陪伴孩子適應父母離婚後的新生活與處境


這本書的文字偏多,比較適合與學齡期孩子談父母離婚的情境時使用。書中很具體地討論了:爸媽為什麼要離婚?你會有什麼樣的感覺?爸媽離婚之後、與爸媽其中一人同住、與爸媽團聚、擁有兩個家、慶祝節日、如何開口跟朋友說?認識爸媽的新朋友、與繼父或繼母同住、新來的兄弟姐妹等等議題。雖說是相當完整的以圖文的方式描述了爸媽離婚後的種種可能處境,但對於年紀較小,或沒有類似處境的孩子來說,可能比較難以概括理解與吸收。但對於學齡期的孩子,則可以針對即將發生的情境,用故事主角的經驗,加以說明。


繪本僅是幫助您了解孩子的媒介



有些時候孩子的情緒、經驗或想法不完全與繪本中提到的相似,建議父母使用繪本說故事時,也須保留一定的開放程度,接納孩子獨特的狀態。避免因為自己的著急,擔心孩子不能理解自己的決定,而一直想要得到孩子讀完之後,他的觀點或想法,是不是知道爸媽怎麼了,或者可以體諒父母的決定了。

試想,有時大人要接受一個自己不想要或不喜歡的情境時,是不是也需要一點時間?孩子更是如此。因此,讀完繪本之後,或許可以跟孩子說:「爸爸媽媽也有類似的狀況,如果孩子聽完有想到些什麼,都可以分享」。以較為開放的方式,邀請孩子談談聽完故事之後的感受、聯想、或者困惑。於是父母可以有個機會為孩子澄清、說明,或者理解孩子的感受。但如果孩子不想說,或沒有特別的想法,也需要接受,或者孩子就是需要多一點時間去想一想。

這樣開放的方式,或許孩子會有一些不如父母預期的情緒或想法,若一時半刻,想不到合適的回應方法,也可以告訴孩子:「爸爸/媽媽不知道該怎麼跟你說明,讓我想一想好嗎?」讓孩子知道父母在意他的感受,不一定要立刻回答,並且也可以示範,有時候沒想到什麼,也沒關係。講故事的時候,避免制止孩子的情緒,像是:「不要這樣想,我們不會丟下你不管」。而可以用理解的方式回應,像是:「好像真的擔心故事裡的狀況會發生,爸爸/媽媽知道了。」


離婚是一件相當複雜的事,簡短地整理不同主題的繪本,希望能幫助正在經歷離婚的父母,手邊有一些可用的素材,陪伴孩子度過父母關係的變動時期。



延伸閱讀:我們要離婚了--當父母決定分手時,請告訴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