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8月22日 星期六

全心投入感受喜悅的小野田




作者:陳姝蓉


這個暑假跟著孩子看了「飆速宅男」這部日本動漫,覺得很有意思。主角小野田坂道,原本是一個漫畫迷,但在進入高中時,並沒有如願加入動漫研究社。卻在因緣際會下,加入了自行車競賽社。一開始大家都不看好這個看起來很沒有運動細胞、個子小的眼鏡仔男孩,卻在一次又一次的練習中,看到了他與眾不同的存在,並且影響了一同騎車的夥伴們。

單純享受參與的樂趣


由於國中時期沒有遇到同樣喜好的同學,因此對小野田來說,加入自行車競技社,騎車僅是一個媒介,而能與一群人有共同的喜好,互相分享的樂趣,是小野田更在意的。或許是因為出發點的不同,經常在競賽時,大家專注的都是我能否贏過你,彼此較勁的氣氛更大於成為朋友的渴望,但小野田往往在追上競爭對手時,流露出開心和滿足的神情笑著說:「能跟你們一起騎車,好開心啊」,使得對方驚訝於他不急於計較輸贏,而能單純享受與夥伴一起騎自行車這件事。

如同影片中的夥伴們(是小野田所屬的總北車隊),一起唱著「愛的公主」主題曲,雖然有點害羞,大家卻也一一接唱,使得原本是疲累揮汗的路程,卻洋溢著輕鬆愉悅的氣氛。而這首歌,原本只是動漫迷的小野田所喜愛,卻也帶動車隊的同學和學長,一起歡唱,成為放鬆心情、鼓舞士氣時的「隊歌」。

而另一位主角,與小野田一起加入社團的今泉俊輔,是一位富二代,接觸自行車之前,找不到能引起自己興趣的事情,但在某次生日,為了挑選自己的生日禮物,來到寒咲自行車行-恰巧店長本人也曾參加自行車競技社,因而初次體會騎車上路的速度感,開始迷上騎自行車的活動。

或許主角的設定,也反映著現在的活動,大多都兢兢業業於目標是否達成,表現是否優異,而忘了活動本身所能帶給一個人的滿足感。當代的孩子在物質上不虞匱乏,玩具與遊樂方式比上一代或上上一代豐富許多,卻經常覺得無聊,對很多事情都缺乏興趣。當孩子自發性地對某些特定技能好奇、想學習,也可能會被父母問道:「學這個可以做什麼?」很多事情以成效來判定參與及學習的價值,而失去參與之後從中探索的樂趣、以及完成某件事情本身的滿足感。

做就對了


小野田的另一個特質,是「使命必達」。過去沒有競賽經驗的他,抱持著想與隊友一起完成任務的熱忱,不論學長或夥伴交付的責任,他總是埋頭前進,努力達成。有好多次,隊友都想放棄,但看著他持續往前的身影,也就再次被鼓舞。

當然,在幾次比賽中,小野田也曾疲累、挫敗,但想到學長們常常跟他說的「無論如何,先做就對了」、「遇到障礙的時候就是要克服過去」,用這種直球對決的方式,面對正在經驗的自我懷疑、不確定能不能追趕上競爭對手、不知道能否騎完這段路,常能幫助小野田,放下雜念,專注在眼前的路徑,一步一步穩穩地踏著踏板,衝出速度、累積里程。

這也很像是青少年面對新的學科、陌生的情境,常常會有種猶豫,我要去做嗎?我能做好嗎?這是我喜歡的類組嗎?這樣做決定,對嗎?沒有行動,永遠不知道結果如何。但只要持續去做、重複地做,一點一點的累積,也就會看到自己行動後的成果。就像小野田好幾次都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埋頭踏著踏板,已經走了多麼遠的路,甚至追趕上前方的車手,有著了不得的成績。

很多時候孩子都會說我對這件事沒有興趣,但有時興趣是從成就感中培養出來的,先做做看,才知道這是不是自己所擅長、或是有興趣。但引發動機還是重要的,劇中許多人加入車隊的最初都不是因為喜歡騎車,而是想交朋友、想變強、想贏得榮譽等等,但是「做」的過程,自然會帶出事件本身的趣味,比如說騎車時的涼爽、風、安靜、速度、技巧的學習、車隊的概念、比賽的刺激、衝刺的快感、努力後的放鬆等等,個人的體驗不同,但不做,就沒有機會產生這些體驗。

道理存在體驗中


日劇和日本動漫,都有一個常見的特色,就是相當熱血、激勵人心。而以高中生的運動競技為主題的動漫更是如此。比賽時,心中有目標意識,卻仍能享受騎車的樂趣;帶著團隊合作的概念,盡力表現,但若發現對方比自己更強,也能退居助攻的角色,幫助團隊達成優勝;競爭的車隊,也能互相欣賞、互相肯定對方的優勢,但也不放棄自己努力,這以上種種,都是很令人讚賞的運動家精神。透過劇中主角的彼此對話,搭配比賽時的緊張、賽後的興奮或沮喪種種情緒,各種心情轉折和所抱持態度的體會,可能比起父母平淡無奇的叨唸,效果好上數十倍。

若能在實際生活中,也帶入類似的體驗活動,比如童軍體驗、競賽性社團、運動類的營隊、需要合作完成的企劃等等,幫助孩子在實際的生活中,經驗「努力不一定有成果,但想要更靠近目標,就一定得努力」的過程。透過某些競賽的過程,體會準備時的疲憊辛苦,以及失敗時的不甘心淚水,抑或是達標時的感動,這些「感受」,反而是參與活動過程中最珍貴的體驗。

但我這麼書寫的時候,腦海中浮現另一個令人驚恐的畫面是,父母讀完文章後,非常認真投入地找到影片跟孩子分享,一邊看還一邊問:「你有什麼心得?你有感動吧?你有學到什麼嗎?」或是主動幫孩子報名營隊、社團,每次活動結束後,就追問著:「你可以跟同伴合作嗎?你學會團隊互助的概念了吧!」當父母渴望透過文章的指引,幫助孩子學會某些特定目標時,好像又回到文章的最初,忽略了「單純享受參與的樂趣」,要先投入,才可能有體會。當腦子總想著最後要回答心得、要報告學習成果的時候,焦慮感可能會蓋掉有趣的感受,反而會失去動機。

讓交流融入生活而不刻意


與孩子一起看影片、閱讀等等,最忌諱的一件事情便是害怕孩子學習角色中不好的一面,因此在觀賞過程就會開始評論:「像這樣一天到晚騎車,都沒在讀書,怎麼行?」「比賽當然要贏啊,那個小野田一直在唱歌有幫助嗎?」這樣的例子當然比較浮誇一些,但想提醒的是,重點不在於影片的內容是否符合父母心中的學習標準或道德觀,而是孩子觀影後的經驗和感受為何?

但困難的是,當父母好奇想邀請孩子們談的時候,常會像上一段所舉例,讓人有被節節逼退的感覺,或是被孩子用一句:「不知道」「沒有特別感想」結束對話。過去我陪孩子讀故事書時,也常遇到這樣的尷尬處境,但很多導讀都鼓勵父母在看完故事或影片後跟孩子們討論啊?

幾年下來,我自己有另一個心得是,若孩子願意說,能討論、交流想法、了解孩子觀影後的心情、反思,那麼是很棒的親子對談話題。但若孩子不是那麼能講,我反而會傾向不立刻進行討論,但因為與孩子一起看了影片,可能在某些生活場景中,會出現類似的話題。比如一起騎自行車運動時,若是自己騎得比較慢,落後於孩子,就可以說說:「現在的我,好像小野田趕不上的時候,著急的心情啊。」此時孩子可能也會像是隊長鼓勵小野田那樣說一句:「我相信你可以趕上的。」

你問我,這樣不是得要記住一些對話,還得要符合生活情境才能加入交流?我想,養孩子本來就是一件很耗費心神又不敷成本的志業。如果想要與孩子有更深入又生活化的親子互動,那麼熟悉孩子有興趣的節目、活動和相關主題,可能是必要的。但我也相信正在讀文的你,也一定有屬於自己的創意,能在生活中帶入共同看過的影片情節、角色的對話、情緒的經驗,創造屬於你和孩子的獨特交流方式,從而成為一對能全心投入、並感受喜悅的親子。

延伸閱讀

從「1/2魔法」動畫中體會陪伴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