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3月1日 星期一

幫助孩子長記性--善用聯絡簿的小撇步



 

作者:陳姝蓉


又到了開學時分,不僅是小一新生的家長,擔憂孩子能否適應學校生活,同時,已經上學幾年的孩子,可能也還在丟三落四的階段。很多父母著急地抱怨:「已經提醒那麼多次了,為什麼還是會忘記?」對於孩子的忘性總是比記性來得好,感覺相當苦惱。


忘記,有其更深層的意義


一般來說,小一新生去上學,與其說是孩子忘記帶東西,不如說,孩子「不知道」要帶什麼東西上學。拿著老師開學第一天發下來的單子,到底寫了什麼,或許都不完全明暸,通常上課說明的時候,老師的語速以及孩子對陌生環境的焦慮,都可能影響孩子對訊息的接收和理解。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父母都說:在家裡明明就很精明,什麼事情都知道,結果去學校,問他什麼都說聽不懂。因為孩子的專注力還需分散至對環境的搜尋與適應,對老師表達的方式,也是第一次接觸,這些都需要暖身與逐步熟悉。

至於二年級以上的舊生,已經有了兩次或者更多的開學經驗,還如此忘東忘西,可能要考慮孩子是否在生理上,有注意力缺失的傾向?或者對於上學有焦慮,因而無法集中精神在學習和相關物品的準備上?甚至可能想要透過遺忘物品,請父母協助帶來,以得到更多的關注?

若是擔心孩子有注意力缺失的可能性?透過日常觀察是否出現相關症狀,或是線上簡易篩檢,必要時前往兒童身心科進行評估,由醫師及專業心理師評估,確認是否需要相關的專注力訓練、或是藥物輔助,以減少注意力缺失所造成的生活困擾以及學習困難。

但若評估孩子也並未達到相關疾病診斷,但仍經常忘記物品,需要父母許多關注與協助,可能需要留意,孩子透過「忘記」的現象,想對父母或師長傳達一些訊息,至於是什麼樣的意涵,通常須回到孩子忘記的事件、以及忘記的前後生活脈絡、情境加以理解、討論,以幫助孩子能更直接表達需求,而不需透過行為來引起大人的注意。


善用輔助工具可事半功倍--以聯絡簿作為規劃與安排時間的參考


小學以後,最為方便好用的輔助工具,莫過於「聯絡簿」了。許多老師會將隔日,甚至下週需要準備的物件,提前寫在聯絡簿上。建議父母(尤其孩子還在低年級的階段),能在放學時、或接到小孩的時候,優先核對聯絡簿,或是口頭詢問有沒有什麼需要添購的文具、材料等,方便父母提早協助採購,以避免在睡前收拾書包時才發現,明天要帶四開圖畫紙(沒有),童軍課要用童軍繩(沒有)....此時不僅小孩焦慮,大人也容易生氣。

放學先核對聯絡簿,同時也可以與孩子討論作業的安排順序。很多父母都會表示,要求孩子一放學先寫作業,但孩子好像都拖拖拉拉的不肯行動。我認為這樣的做法,固然可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習慣,但同時也需要評估孩子的身心狀態是否可行。

有些孩子在放學時,經過一天的課程,可能感到疲累而需要休息,或是專注在上課一整天而需要放鬆,有些則是肚子餓了,需要補充一點點心,這些生理需求都會使孩子難以在放學後,立即再次進入複習和寫功課的狀態。即使去了安親班,通常在情境轉換時,安親班也會移動、就定位後,安排一小段點心時間,更何況能返家休息的孩子呢?

我通常會建議父母,給予20-30分鐘的時間,依照孩子的需求,可以吃點東西,或是在庭院、公園裡,騎騎腳踏車、跑步或玩球等等動態的活動。如果住家距離學校不遠,親子一起散步回家也是個好選擇。主要是幫助孩子,在情境轉換過程中,可以透過身體的活動,放鬆持續運作的大腦,這樣再次坐在書桌前,反而更容易重新啟動、進入專注的狀態,否則大腦過於疲憊的情況下,其實並不利於專注。

優先核對聯絡簿,也可避免孩子忘記部分的作業,與孩子討論哪些功課需要先完成(或是孩子想要先完成哪些部分),通常建議比較需要高專注力的,例如數學、語文的造詞、寫作,可以先進行。因為需要思考,多數孩子會拖延到最後才寫,但因為比較疲累,反而更不容易完成。有一些需要手作、跳繩、做家事等任務,則可在書寫一段落之後,安排進行,作為調節。


以聯絡簿作為檢核清單減少遺忘


作業完成後,許多父母常聚焦在作業的完成度(字寫得是否整齊、正確率高不高),但反而忘記了需要幫孩子建立自己檢核聯絡簿的習慣。

對於容易忘東忘西的孩子,一開始與孩子一起,逐條檢查聯絡簿的作業,是否一一放入書包,能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習慣,操作方式盡量是口令搭配動作,例如:國語習作--已完成,請孩子即刻把國語習作放入書包,並在聯絡簿該項作業上打勾。需要攜帶的物件也是,書包整理完之後,與水壺、餐袋、甚至服裝等,一起放在隔天早上出門前容易拿取的地方。

進入中年級以後,則可進階為由孩子自己操作,而父母在一旁觀察,看孩子是否能逐一檢核自己的作業、物件,並完成整理書包的任務。到了高年級以上,則可由孩子自己操作,父母不需在一旁,只要偶而抽檢即可。如此一來,孩子學習到透過檢核清單幫助自己完成事前的準備,減少忘性以及隔天一大早的匆忙與慌張。

有時遇到戶外教學、旅遊等活動,也可建議孩子先書寫下需要準備的物件清單,由父母過目確認後,逐一準備,增加對於情境變化和不同場合與需求的應對能力。


記性的培養不是一簇可及,減少忘記的頻率即是進步


有些父母非常認真地照表抄課,做了上述的練習,但仍會不時表示:「孩子還是會忘記東西誒,這樣是不是我做的方法不對,或是這個方式對孩子沒效呢?」

我常會安慰父母、並且鼓勵父母用「進步」的觀點來評估孩子的改善程度。尤其面對注意力缺失的孩子,丟三落四或忘東忘西,是症狀的一部分,即使服藥,也不見得能完全改善,此時,運用聯絡簿協助檢核,是一種訓練方式,而不是治療。可以減少遺忘,但無法完全不出錯。

因此渴望孩子不再出狀況,是有點強人所難的期待。若孩子過去每天都會忘記1-2樣東西,經由檢核的練習,可以一週忘記2-3次,這樣顯示其遺忘的頻率降低了,而檢核的成效發揮了,此時可以適度地肯定孩子:「你經過認真核對,一週裡面已經有3-4天沒有忘記東西了,你進步了。」如此具體地指出孩子改善的程度,可讓親子之間都感覺被增強,而能持續地努力練習。

有時孩子遇到期中、期末考,或者運動會等大活動時,遺忘的頻率可能又增加了,也不需要過於緊張。想想,就連大人在比較忙碌、或緊張的狀況,本來就可能因為情緒或作息的波動,影響人的規律性和專注力,進而遺忘平常會記得的事情,這都是很正常的現象。

只要確實評估影響記性的原因,適度調節,相信孩子的記性會慢慢的長出來,記不得也知道如何運用工具。而父母也不用一直跟前跟後、耳提面命,一方面可減少父母照顧孩子的負擔,也能降低為了準備物件而引發的親子衝突,是一舉兩得的好方法,鼓勵大家試試唷。


延伸閱讀:大人看顧孩子,要顧自己嗎?談親子需求之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