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戰火下的小花




作者:陳姝蓉


生命,應該是人人平等的,但實際上,有時連簡單的生存,對某些人來說,卻是一種奢望。

近日的阿富汗局勢丕變,對我來說,很震撼。過去當然看過戰爭片、歷史故事,但現在每每看到新聞報導,都難以想像,正在我自由呼吸的此刻,有一群人卻只能祈禱,下一刻還能活著。

小孩對於我觀看這些報導、相關的影片,常常是很佛系的態度,不會很有興趣,但也不會刻意拒絕不看。我對他們也採取很佛系的邀請,我會問問他們想不想一起看,如果不想,我不會太刻意強求。


沈重的議題,談或不談?



以往,我會刻意要求孩子跟我一起看紀錄片,或是一些比較沈重主題的影片。記得某次,我帶孩子去看了「未來無恙」,散場之後,我竟然無意識地問了孩子說:好看嗎?現在回想起來,也覺得自己真的是不經思索。那是一部談論原住民青少女的生命故事,其中包含了未成年懷孕、家內性侵、被安置、同性戀等議題。怎麼樣都不會是「好看」兩個字可以言說的。

那次之後,我提醒自己,試著用比較不勉強的方式,透過我自己的關注,引發他們的好奇心,當他們有些困惑或提問時,我才跟他們分享,這是讓孩子抱持某種主動性,讓他們選擇是否參與。

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對世界、對生命有多一點理解和憐憫,但在他們還沒準備好要認識或思考沈重的議題時,硬塞給孩子,或許是我作為一個母親的過度期待,也可能是一種壓迫,讓他們難以承受。


認識戰爭?



我覺得在台灣,中生代的父母(5-7年級者),都是沒有經歷過戰爭的,我不認為自己僅僅看過一些報導,就能說我知道戰爭是怎麼一回事。但我認為,就在當下,2021年的此時,不遠的地方,正在發生一些因為某些人主張的「真理」而發動的攻擊,任意奪取他人性命的行動,這件事情,很需要被關注。

我自己也是在網友的推薦下,知道「戰火下的小花」這部動畫,我覺得短短一個多小時,把一個阿富汗家庭處於塔利班治理之下的生活處境,描繪的寫實但不血腥,沈重卻又不失希望。

由於這部動畫是由兒童文學改編而來,因此主角的設定,就是一個11歲的小女孩-帕瓦娜,從她的眼光去理解戰爭是怎麼一回事,體會戰爭對生活所帶來的不安定和威脅。

對帕瓦娜而言,面對塔利班的爪牙是需要害怕的,作為一個女孩出門,是需要小心謹慎的,而這樣的情緒,即使第一次變裝成為男孩出門,彷彿世界的規則都不同了,但帕瓦娜的不適應,還是從細微地眼神中流露而出。

她不懂父親為何被抓走,畢竟父親一開始和塔利班的維安人員衝突只是為了保護她。她也不懂為何姊姊已經不能出門了,僅能由還沒發育的她,在不被注目的情況下,假扮成男孩外出,這一切好像都是一開始就這樣....似乎只能想辦法適應。

如果你/妳家也有個女孩,是否能想像,妳與她都是不能自由出門的呢?如果你/妳是父母?是否能想像你可能隨時被剝奪自由、甚至生命,更不用說能保護孩子了。這個對比,我覺得很能貼近自己,很容易感受到差異而受到震撼。

但帕瓦娜的行動,訴說了愛的存在,是人活下去的重要資源。想要救父親的心情,乃至於片尾,母親為了等候還沒回家的帕瓦娜,竟然鼓起勇氣反抗那位好像是前來營救家人的男性,卻展現了更大的勇氣與力量。雖然帕瓦娜的行動,或許有些魯莽而不經規劃,但或許就是這樣的純粹,才不會被現實壓垮。


允許孩子用自己的步調體會沈重



這次我在Netflex上觀看的時候,並沒有要求孩子們跟我一起看,但他們好像也不排斥,就一起坐下來看了。

看完影片,非常安靜,各自站起來去做自己的事,沒有交談。我沒有追問,也沒有要他們跟我討論。我想,沈重的故事,需要一些時間消化,我想給孩子用他們自己的步調,感受和體會這樣的沈重。

當然,有些孩子需要透過談來化解自己的沈重,那麼當然可以回應,讓孩子談談自己的感受,難受嗎?驚訝?或是覺得奇怪等等,任何的感受,都可能是幫助孩子理解自己怎麼了的途徑,也是幫助孩子能體會他人經驗的方式。

我家小孩看完「戰火下的小花」之後,很違和地播放了天竺鼠車車(平常並不看)。剛開始我不理解,後來想想,或許他們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調和自己的感受。我覺得這也是大人們需要練習的,體會情緒、調和情緒。許多大人可能自己也無法承受沈重的議題,更遑論要帶著孩子一起去體會了。

戰爭很殘酷,你、我都不曾經歷。也只能透過這些影像、文字,幫助自己和孩子試著理解戰爭下的冰山一角。理解能發揮什麼樣的效用呢?說實在的,我也不知道。但我或許有個期待,未來某一天,當孩子想用一種蠻橫的方式行動時,能不能有一些同理、換位思考他人的處境,體會事情有更多面向,不需要只有自己的價值才是正確的,能允許不同聲音的存在,而不需要透過戰爭、鬥爭、或是競爭。


相似主題閱讀:在人間、讀人生-是一份盼望與支持讓生命之苦得以承擔




2021年8月13日 星期五

那顆你一直不想去切的鳳梨....



 Copyright: brozova


作者:陳姝蓉



這是個很奇怪的標題,但腦海中一直浮現這個句子。

我自己習慣買整顆完整的鳳梨回家自己處理,但有的時候買回家後,又因為忙碌、或者懶、突然又沒那麼想吃....甚至,只是不想去切它,而沒有動手。

你有過處理鳳梨的經驗嗎?市售切好的鳳梨,水果攤商通常會握著尾部的葉片,先切掉頭部,大塊地把皮給削掉,最後切掉葉子,留下漂亮光滑的鳳梨果肉。由於鳳梨表皮有一些稜目(凹點的部分),如果削得不夠深,就會影響口感。這意味著,其他更表層但可以吃的部分,也會一起被丟棄。買回家處理,通常可以比較細緻的處理掉稜目,保留好吃的果肉,這卻費時費工。

前陣子,照例買了一顆鳳梨,但可能原本就已經成熟,每次走進廚房都隱隱聞到鳳梨發酵的味道,我就會告訴自己:「該切鳳梨了」。但不知道為何,遲遲沒有動手,就這樣,過了好幾天,我終於排除萬難(到底有多難?!)走進廚房,切開這顆散發鳳梨味許久的它....

果不其然,它爛了! 從頭部的腐爛,流出陣陣湯汁,接近葉片的部分,雖然沒壞,但也發出發酵的酒味,不是那麼新鮮了。只好認份地把整顆鳳梨丟進回收桶。悻悻然地洗手、離開廚房。


你心中是否也有一顆不想去切的鳳梨呢?


有些事情,細膩地處理,好像可以得到更好的結果。但細膩,有時會讓人連結到需要耗費心力,也就會產生阻抗。有時,想到要面對一個可能已經走樣或變化的處境、或者一段關係,也會讓人想要逃避。這就像是那顆發酵的鳳梨,隱隱約約知道,這個味道已經散發著「可能壞掉」的訊息,但一直不去碰,好像就不用面對那「腐爛」的結果。

但你不知道那壞了嗎?我覺得有趣的是,當我還沒切開那顆鳳梨之前,一直有種想像,壞掉的可能只是一小部分,甚至只是過熟而已,還不到腐爛。

是的,我覺得這就是許多人一直不想去碰一個感覺已經變質的狀態、處境、或關係,是因為想保留那想像中的美好可能,至少好像還有機會,保持一個不好不壞的工作、不以為自己已經失敗的局面、感覺好像還有愛的親密關係,如果真的去談了、去碰了、去面對了,會不會這個想像中就要幻滅的。

但反過來想,如果不談、不碰、不面對,正在變質的狀態、處境或關係,就會繼續保持原狀嗎?也不會。人和植物、動物一樣,是有機的、變動的,即使是想法、感受或情緒,都在不自覺當中,滾動變化著。


有時一直不切鳳梨是以為它不會壞~


我覺得今天自己好像是水果攤商的代言人XD。但重點真的不是鳳梨,而是忽略鳳梨正在逐漸腐敗,那個想轉身走開的心理狀態。

上面提到的好像是一種逃避,想透過不去接觸,保有一種美好的狀態。但一直感覺鳳梨不會腐壞,或者腐壞的速度沒有自己想像中的那麼快,又是另一種對於「改變」沒有意識的狀態。

很多時候,父母會說:「我的孩子上了國中/高中之後就「突然」變壞了!一定是交到壞朋友」。也有些伴侶面對自己另一半外遇的時候會說:「他/她在家裡都好好的,怎麼會在外面有了另一個人?」

這其實是因為,許多人常以為人與人的關係、一個人的思考或成長,會停留在某一種狀態,如果幸福,就會一直這樣下去,如果不幸,好像也沒有改變的契機。卻忽略了持續的觀察、接觸以促進對自己與他人,保持一種在當下時空的理解。

忽略時空差異對情境、個人和關係所帶來的影響,就常常會有上述那樣「突然」變壞的錯愕經驗,但時空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像是文章開頭的圖片,青澀的番茄,經過時間空氣和養分的孕育之後,就會熟成。但如果過程遭受蟲害、乾旱或水患,則有可能長不大、或者腐壞了。

面對情境或關係,如果一直沒有把時空的因素放在心上,可能每天度日,不會刻意花時間去關心、理解、留意周遭的環境是否發生了一些變化、自己的行動是否要隨之調整,或是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言行和情緒有些不同,伴侶和自己的互動是否漸行漸遠,沒有留意情境或關係的內涵正在質變。


切開與面對


逃避情境或是無意識地忽略時空的變化,當然可以不需要立刻面對一些讓人難受的處境,就像不用切開那個腐壞的鳳梨,然後意識到自己沒掌握好鳳梨熟成的時間,錯過了可以新鮮享用的片刻,許多的錯誤好像浮現眼前,得要面對自己的不足、錯失或者感嘆。

但如果在發現錯誤的時候,就即時切開鳳梨,或許還是腐壞的一小部分,但卻有機會留下還沒爛透的,或是學會放了這些時間,大概壞了多少,作為下次的參考。

切,與不切,你的選擇又會是什麼呢?



防疫分享:居家隔離中找到自己的Break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