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憂鬱自我檢測工具:憂鬱量表





整理編寫:陳姝蓉


2020年憂鬱症盛行率,女性為3.2%,男性為1.9%,而憂鬱正逐漸慢性病化,在憂鬱狀態的人口增加,在15-44歲這個區間,憂鬱症所造成的社會負擔成本,已經高居所有疾病的第二名[1]。但是因為藥物治療確實可有效改善憂鬱情緒,調節腦部內分泌,以維持憂鬱症個案的生活功能,因此若能及早接受治療,則可減少因為罹患憂鬱所帶來的影響。


你知道憂鬱長什麼樣子嗎?



很多個案常常說:「之前不知道我這樣叫做憂鬱」,對憂鬱症狀的不熟悉、以及對自覺情緒狀態的敏感度較低,都會使民眾常常已經在憂鬱狀態而不自知。常常得透過他人的提醒、或是因為其他原因而與專業人員接觸時才被發現,但常常已經受到憂鬱症所苦了。

憂鬱症狀發生時,個人常常會感覺到精神倦怠、沒有活力、常常覺得心情不好。在工作或學習上比較容易出現注意力不集中、較難維持效率。在人際上則可能容易感覺煩躁、不喜歡與人接觸、有的時候則容易起衝突。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有時並沒有明確這些症狀出現,但可能經常感覺肩頸緊繃、不容易入睡、或是常常睡眠中斷,也可能是情緒開始轉變的徵兆。

由於上述症狀,可能會導致個人在工作或學習上,績效表現不佳、學習成果低落,在人際上則可能會導致人際疏離、比較難以維持良好互動。在他人眼中,常會被認為是懶散、不夠積極、或是脾氣不好、容易挑惕他人等等問題,然而卻沒有意識到,這可能是大腦內分泌失調,導致的憂鬱表現。


透過篩檢以評估憂鬱



由於一般民眾並不熟悉憂鬱症的相關診斷,即使如上文所整理,幾個憂鬱症會出現的影響面向,可能還是有疑問:「那我這樣算是憂鬱了嗎?」「有些人原本個性就比較懶散不積極啊,這樣是憂鬱嗎?」此時,若能適度地使用經過專業人員編寫的篩檢量表,透過症狀的自我觀察與填寫,經由電腦計分,可了解自己目前的情緒狀態,以提升對自己是否達到憂鬱程度的覺察度。

本文想要推薦董氏基金會所推出的「憂鬱檢測APP」,在現在人手一機的生活中,使用APP進行自己的情緒檢測和自我觀察、紀錄,都是很方便的媒介。在文章開始的影片中,已經概要地介紹如何使用這個APP,但我特別想多談一談「憂鬱情緒檢視」和「求助資源」這兩個部分。



憂鬱情緒檢視



主要提供三個不同年齡階段的憂鬱篩檢量表,其中包括:12-18歲的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視表18-24歲的董氏憂鬱量表-大專生版,以及18歲以上的台灣人憂鬱症量表。之所以需要分齡檢測,一方面在青少年和大專生,受到發展階段的影響,必須把本身因為賀爾蒙改變造成的情緒變化、及在學情境差異等因素加入評估,在統計資料中,比對的常模也會因年齡階段而有所不同。





檢測時可依照指示語,回想近兩週/或是當週,自己的情緒狀態,發生頻率加以填寫。有些人會問:「我每一段時間的情緒都不太一樣,這樣檢測準確嗎?」是的,人的情緒經常會依照情境而有所變動,因此檢測的時間區段,通常反映短期的情緒狀態。因此,使用情緒檢測,可以透過每隔一段時間的重複篩檢,以了解自己的情緒是否產生變化。

這樣的檢測有助於個人把一種模糊的、心情不太好的感覺,轉換成具體的自我觀察。觀察項目可包括ABCD:A-affect(情感狀態)、 B-behavir(行為)、C-cognitive(認知)、D-drive(驅動力)。
  • A:情感狀態:我很難過、感覺痛苦、討厭自己、不快樂等等。
  • B:行為:原本有興趣的事情不想做了、做事比較緩慢、常常哭泣、不想與人互動。
  • C:認知:常常覺得自己很糟、覺得自己沒有未來、感覺是別人的負擔。
  • D:驅動力:睡得差、食慾不好、不想動

透過簡易的檢測與計分,會得到一個統計分數以及對心理照顧的建議,例如下圖左:分數較低,則會得到肯定和鼓勵的話語。下圖右:得分較高,反映憂鬱程度較高,會依照得分差異,給予適度舒壓調節或是就醫的建議。




求助資源搜尋與選擇



求助資源頁面中,包含了醫療院所、心理支持和心理諮商。不同的機構所提供不同的資源,機構中的專業人員訓練狀態和專長也各不相同,建議能依照當下的需求,選擇適合的機構,才能得到合乎需求的資源與協助。

(1)心理支持:

包含較多心理健康促進(如:精神健康基金會、呂旭立文教基金會),或是提供陪伴、支持的資源(如:康復之友協會),這些民間機構,多半由部分專業人士輔以志工所組成。平時可能提供相關的心理健康課程、講座、或是支持團體等等,可作為平常舒壓、頭腦保健、維持心理健康時所尋求的資源。

(2)心理諮商:

各區的心理衛生中心、家庭教育中心、張老師、心理諮商所等機構,配置有受訓完成並領有執照的諮商心理師,可進行個別、伴侶、親子或家庭諮商,透過與心理師的討論,理解自己憂鬱情緒(A)、行為的原因(B)或是某些認知想法(C)的由來。當一個人表達、整理和理解自己狀態的過程,情緒可以被消化,降低憂鬱強度。

(3)醫療院所:

羅列各地設立精神科之醫院、或是身心科診所,主要由醫師診治,評估憂鬱狀態、以及依照憂鬱程度給予適度的藥物處置。有時即使還沒達到憂鬱症的診斷,在短期、急性的憂鬱階段,少量用藥仍可以有效改善憂鬱情緒。

一般建議在沒有憂鬱症狀,只是為了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時,可尋求第一類的心理支持機構。但若已經出現身體症狀、或情緒改變的情況,則建議可尋求第三類的醫療院所進行治療。比較常見在資源選擇上的問題,如:「我不想吃藥,我就是進行心理治療,這樣可以改善憂鬱嗎?」

通常在憂鬱的急性發作期,僅靠心理治療很難立刻改善個案的情緒狀態,而且因為太過憂鬱,思考和行動緩慢的情況下,也很難進行心理治療中的對話和互動。因此建議仍以醫療處置優先,當憂鬱部分改善,思考力提升,也比較能專注討論時,進行心理治療,提升對自身情緒的理解與覺察,此時心理治療所能協助個人的部分會更多。

憂鬱症可以被治療,穩定服藥輔以心理治療,有機會改善憂鬱症狀,維持原本的工作和生活能力,並且可預防憂鬱症復發。憂鬱症狀重複發作、或是發病太久但一直缺乏治療,可能會導致腦部受到不可逆的傷害,而無法回復原本的認知和情緒調節功能,重挫個案的生活狀態,是比較不樂觀的狀況。

如果您也關心自己的心理健康,希望憂鬱不要找上門,那多觀察、多留意自己的情緒狀態,透過定期篩檢,就像身體檢查那樣,常常關注自己。壓力大時,使用APP中的舒壓DIY,給自己生活留一點空白、休息與放鬆,都是很有幫助的。


壓力自我檢測工具:生活事件壓力量表



參考資料:
[1] 董氏基金會(2020)。數字會說話,取自 https://www.jtf.org.tw/psyche/melancholia/speak04.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