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0年12月26日 星期六

讓孩子更能做自己--我看「狼的孩子雨和雪」





作者:陳姝蓉


著名動畫導演 細田守 所製作的動畫,狼的孩子雨和雪。是我很多年前看過的動畫,當然故事的溫柔美好,和畫風的清新,都很吸引人,但對於丈夫過世後的花,一個人養育兩個狼孩子的過程,以及母親如何面對孩子想成為狼或是人的抉擇,內心的猶豫、困惑、不捨、抗拒等等複雜的心情,卻是當自己孩子也日漸成長後,慢慢更能體會。看完影片後,我對於父母該如何陪伴孩子探索自己的特質,適應並選擇自己的路,有更多的思考。


孩子的特質你接受嗎?



動畫中,身為姊姊的雪,活潑外向而且好動。小時候經常比弟弟更長奔跑在山林裡。展現各種狼孩的特質,不害怕、喜歡冒險。但是弟弟-雨,則非常膽小、容易害怕,碰到水、在泥土裡滾,都顯得退縮。

曾聽過一些父母,評論自己的孩子:「女孩子沒樣子,到處跑沒規矩」,或是「男孩子怎麼那麼膽小,碰個水有什麼好怕的」。這樣的說法,不只帶有性別刻板印象,更否定了孩子所展現出來的特質,好像女孩子就應該要規規矩矩地坐好,不能活潑好動,而男孩子就要勇敢剛強,不能表現出害怕和退縮。如果不符合這樣的刻板印象,就是一個不對的女孩、或男孩的樣貌。

當「特質」被「對與錯」所評價的時候,孩子很容易對自己產生懷疑。那是因為,特質是一個人所展現在外的氣質、個性和行為,而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感受到自己的特質被否定時,經常也會連結到內在的自我價值感上,產生--「我」是不好的、不對的這樣的自我評價。

而父母做出這樣的評論時,也對孩子傳遞了以下的訊息:「我希望你能長成我想像中的樣子」,而孩子也會感受到,如果我和父母所期待的不一樣,他們願意接受我嗎?同時,這些評論也投射了父母自身的焦慮,因為「刻板印象」通常是社會主流的價值觀,認為男孩、女孩該怎麼樣才是「好的」,許多父母會說:「我要求他/她,是怕去了學校、進了社會,這樣的狀態不被其他人所接受」。

我常常問父母:「那你/妳自己接受孩子有這些特質嗎?」面對的經常是沈默,或是更多的解釋。我能理解父母無法接受的焦慮,怕孩子與他人不同可能會被排擠,但我同時也想鼓勵父母面對自己的焦慮,如果孩子與眾不同,對自己代表什麼意思?我生出奇怪的小孩?我沒有「矯正」孩子使他們適應社會?是否反映了父母自己也可能不夠好的自我評價?


氣質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特性



我習慣請父母填寫孩子的氣質量表,並且以「氣質」來為父母說明孩子獨特性和行為表現。目前氣質量表主要使用的場所還是醫院(評估用)或是幼兒園較為常見。用來幫助臨床工作者、教師或是家長理解孩子的氣質表現。

每一個孩子都擁有獨特的氣質,就像身上的DNA一樣,不會有誰一模一樣的。氣質有可能會遺傳,但也可能和父母有差異。了解氣質,並不是要怪罪誰給了孩子壞基因?而是要了解孩子發展的基礎點在哪裡。

氣質是與生俱來,因此教養多半是幫助孩子「適應」自己的氣質,找到自己基於這樣的氣質可以應對生活情境改變的方法,也就是與氣質共處的概念。面對不同氣質的孩子,給予適當的對應教養方式,以配合孩子的氣質,引導發展,是我每次與父母討論孩子氣質的時候,想傳達的重點。

以影片中的雪,小時候因為經常太過開心,奔跑著的時候,就會不自覺變成狼,這是她展露自己能量的方式。母親一方面和孩子約定,在人群面前不要露出狼的樣子,但卻搬到鄉下,讓孩子也能有充分做自己的空間。在求學階段,雪因為變成狼的時候誤傷了同學,自己感受到狼的攻擊性,而開始更有意識地控制自己不要變成狼。

當父母給予孩子足夠的空間,讓孩子認識自己的特質、體驗這個特質給自己所帶來的影響,像是花(雨和雪的母親)就曾帶孩子們去認識狼,幫助孩子慢慢理解自己,透過自己經驗和意願,選擇面對特質的方式,這其實就是一種幫助孩子適應特質的歷程。


孩子的成長適應是動態的變化



氣質具有穩定存在孩子身上的特性,但適應的歷程卻是動態的。如同雨的改變,一開始他並不喜歡狼的行動,捕捉獵物、生食等等,都讓他感覺驚恐。但隨著年紀的增長,雨的退縮和內向,讓他越來越難適應人群,反而在山林裡,找到自由的空間,轉而慢慢接納自己身上的狼性。

面對這樣的轉變,花剛開始也很難調適自己,尤其身為人類的花,不曾理解狼的成長歷程,面對孩子抉擇時,她看著雪努力學習人群社會的文化,這是花所熟悉的,比較不覺得擔憂。但是當雨一天到晚往山裡跑,每次回來身上都帶著傷時,花的不理解,會產生更強烈的不安。不知道自己是否該放手,也不知道雨去了山裡,是否還會回來。

孩子本身的抉擇,經常都在父母的經驗之外。父母能做的,就是和孩子一起去認識那個未知的情境,以及透過討論,確認孩子理解自己所抉擇的情境。就像花接受了雨的帶領,進到山裡,見了狐狸老師,知道那個看似危險的山林,若能有個熟知大自然的先驅帶領著孩子,雨自然能找到在山裡生存的法則。

而確認了情境,也要了解孩子的意願。如果學校和山林,都有雨可以學習的事物,但是比起人群,雨更喜歡獨處,這是一連串體驗之後,雨所做出的抉擇。花(父母)面對這個變化,也必須隨之調整自己,面對身為母親的挑戰。得要相信,雨能在山裡活得好,也要相信,母子的愛,不會因為分離而消逝。面對一個成為狼的兒子,若無法放下自己的擔憂和捨不得,雨,或許也無法安心離去,即使成為一匹孤獨的狼,是雨的嚮往。


父母的接納有助於孩子適應自己的特質



回到一開始所說的,孩子的特質,你接受嗎?通常,比較願意接納孩子與眾不同的父母,孩子適應自己特質的情況會相對良好。如同上文所說,父母不以評論或否定的方式面對孩子的特質,就比較能以「反映」的態度幫助孩子看到自己的氣質。並且允許孩子,自在地表達自己的特質,可能是堅持、也可能是容易分心,像是小時候的雨和雪,能在家裡展現出狼--破壞或攻擊的一面。

當父母比較能接納孩子時,除了反映,像是:「哇,你今天又很急躁的忘記帶東西了齁」或是「你真的很想堅持你的作法呢」,還能提供開放討論的氣氛,並且了解一下這些特質帶給孩子的經驗和感受,例如:「忘了帶東西影響了你什麼呢?」「為什麼會這麼堅持啊,你想些什麼呢?」這些討論,不只能幫助父母理解孩子的想法,也能幫助孩子理解自己。

有的時候,孩子不太知道氣質可能對自己造成的正面或負面影響,比如堅持雖可能更有毅力面對挑戰,但有時則可能造成人際衝突,或是花更長時間完成一件事情,此時孩子也可自己創造出一些解方,在年紀小的時候,氣質所影響的範圍,都是比較能承受的事件,比如:堅持要去超商?或是堅持玩玩具不去洗澡等等,此時正是幫助孩子探索特質的好時機。避免到了青春期,孩子不明所以地堅持,可能是想要休學或加入幫派等影響生涯的議題,孩子探索所需付出的代價會更高。

最後,我想說,看完狼的孩子雨和雪,我真實能感受到花對孩子的祝福,是承擔起自己的擔憂和捨不得,不為孩子做抉擇,因為在成長的十幾年中,她已經陪伴孩子充分的探索、體會,看著孩子的轉變,花自己也有驚訝、也有不安,也帶著欣賞、甚至佩服,這樣的放手,或許也帶著些許苦澀,但同時也充滿著愛的。


延伸閱讀:認識每個孩子獨有的「氣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