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6日 星期六
讓孩子更能做自己--我看「狼的孩子雨和雪」
2020年12月24日 星期四
如果人生沒有標準答案?
- 作詞:小球(莊鵑瑛)
- 作曲:小球(莊鵑瑛)、廖偉傑
- 編曲:廖偉傑
你/妳的理想人生,是標準答案嗎?
把自我覺知的意識找回來
如果人生只是一幅尚未完成的畫作
空白與未知才是常態
同場加映:全心投入感受喜悅的小野田
2020年12月12日 星期六
憂鬱自我檢測工具:憂鬱量表
你知道憂鬱長什麼樣子嗎?
透過篩檢以評估憂鬱
- A:情感狀態:我很難過、感覺痛苦、討厭自己、不快樂等等。
- B:行為:原本有興趣的事情不想做了、做事比較緩慢、常常哭泣、不想與人互動。
- C:認知:常常覺得自己很糟、覺得自己沒有未來、感覺是別人的負擔。
- D:驅動力:睡得差、食慾不好、不想動
求助資源搜尋與選擇
壓力自我檢測工具:生活事件壓力量表
2020年12月11日 星期五
踏穩腳下的每一步、研究是一場耐力賽 -- 我撰寫博士論文的心路歷程
這篇文章是台灣輔導與諮商學會電子報的邀稿,刊登於2020.DEC 第十期 的年會特刊(P.41-43)上。邀稿的主題,是希望我能撰寫獲得「優秀博士論文獎」的心得、分享撰寫論文的心路歷程、以及在學會口頭發表的經驗與感想。而書寫的內容,著重在我撰寫論文的歷程回顧,希望分享給正在和論文搏鬥的你/妳,以及想踏入研究所的夥伴們,這是一條漫長的路,但也是能一步一腳印地走下終點。
以下是刊登的全文:
投稿(甄選優秀博士論文獎),是希望給自己學術生涯的這個階段留下一個註腳,期待透過甄選和得到報告的機會,使我有興趣的主題被看見,並且可以交流。所以對於甄選,雖有期待,但更像一種額外的獎勵,因博士班學習的累積,在完成論文的那一刻,就已塵埃落定了。
產出論文這條路
從提研究計畫到完成論文,大概歷經兩年的時間。而整個過程,讓我覺得最難熬的,應該算是「不知能否看到盡頭的未知焦慮感」吧!這情緒在兩個階段最容易出現,一是定題目,再來是收案過程,開始分析,一切千頭萬緒時,最容易產生這種茫然感。
題目的發想,從無到有,我覺得是很有趣的過程。天馬行空的想像,如何能落地實踐,卻是一步很大的跨越。起初想談父母的被教養經驗,又想看父母與孩子的互動,如何結合兩者,在方法學上怎麼克服? 這一點,很感謝指導教授帶著我討論,沒有放棄難以執行的項目,而是思考:什麼樣的方法可行,並且能最接近我想看的現象,雖然如此,在提計畫前的不斷修正,確實也讓我經歷一段非常焦慮不安過程。
另一個未知茫然的階段,是大量資料湧入的時刻。看著每一份逐字稿上百個譯碼(coding) 攤在眼前,到底哪些可用、又代表著什麼意義,透過這些資料我能告訴讀者什麼、以及研究想傳遞的價值在哪裡?種種大哉問,常會擊垮一個對於期待完成論文的研究生。
此時,「研究方法的操作與練習」,是我緩解焦慮的好工具。重新回過頭,看研究方法教我怎麼做,我就依樣畫葫蘆,先做再說。等分析到了中後期,慢慢有一些重複議題浮現,從資料裡長出的概念,會逐漸清晰。
「耐得住性子、進行重複且枯燥的操作」是這個階段很重要的練習,沈浸在資料裡 並開啟自己的感官,對現象進入更多體會與思考。畢竟在還沒找到主題或故事脈絡時,這些茫茫然的資料,常會使人想要逃離。
「暫時離開分析的主軸」我覺得這也是一種轉換思緒的方式,有幾次自己思緒卡住時,停下分析,重新閱讀文獻,甚至看個影片,能使有點疲乏的大腦 重新啟動。而這些切換,只是為了能再回到資料上,紮紮實實地整理過一次。撰寫過程中,看著眼前的資料,能否如實傳遞受訪者的訊息及提出能給讀者思考的觀點,是我努力的方向。
善用資源以激發創意
分析和撰寫過程中,經常很需要一個「啊哈!」的片刻。與教授討論及同儕間的腦力激盪,正是產生這個片刻的重要時機。我的個性比較傾向什麼事情都自己想好,才向老師報告, 但常在卡住的地方停留太久。
於是和老師開會時,常常會得到一句:「都想過了還卡關的時候, 就是要來討論了…」,於是我鼓勵自己,建構論文的過程中,一定會有需要修正、改進之處,適度運用和老師約討論的機制,幫助自己疏通思考上的卡關,可大幅提升進度和效率!
和同儕的討論則是令我珍惜的經驗,因為採用共識質性分析,共識會議就是一種同儕交流過程,每次兩位協同分析者對我想法的提問與挑戰,總會讓我停下來,重新檢視,進而看見更深的意涵與面向。能時常和正在撰寫論文的夥伴討論,可使創意源源不絕地產出。
研究是一場耐力賽
寫完論文後,回頭過來看,做研究並沒有什麼捷徑。有些孤單、有些疲累,就讓自己休息一下、喘口氣,然後繼續往前走。許多談如何做研究的書,都會提到研究生會不自覺發展出第二專長,這部分我也有些經驗。
我的第二專長是家政婦,每當腦袋空白、情緒低落時, 就開始整理桌面、環境,在整理物件的時候,也在清理出腦袋或心理的空間,消化煩躁。 所謂的耐力賽,便是研究生能否理解並接納自己學習研究的路上,會這樣來來回回,如果能夠在每一次的混亂之後,又前進一些,那麼終究會往論文完成的目標邁進。
另一個耐力,指的是體力。開始寫論文之後的咖啡成癮加劇,不到夜裡寫不出東西來的慣性,讓我體力逐漸變差,幸好之前就開始培養運動習慣,讓自己在這種大腦高速運轉的時刻,能透過運動幫自己調節緊繃感。很多時候我覺得,睡覺和運動都很重要。因為真正需要用在書寫的時間並沒有那麼多,更需要的是放空、讓思緒活絡、才能夠整理想法並條理分明地書寫下來。
口頭報告是學習與經驗交流的好機會
獲選優秀論文獎以後,希望在學術研討會上不僅是分享自己的論文內容給聽者了解,更希望在研究方法上也可以有一些討論。因此在報告時把研究背景和方法都做了說明,以至於後面的結果與討論的時間就被壓縮。
面對聽眾可能對我的研究主題有不同程度的理解,一方面有些困惑不知道該講多深,另一方面則希望大家都能跟著我講解的脈絡進入這個研究的分 享,常會停留確認大家的反應,反而難以呈現自己報告的完整性。
從同場另一位報告者不同方式中,我學習到能簡要地說出自己想分享的重點,著重在研究結果和後續的發想,之後再由大家來提問,或許較有機會在有限時間內,呈現出研究特色,引發大家的興趣及討論。因此我認為報告的過程,不只是一種知識性的交流,也是一種「知識傳遞」的體驗歷程,學習表達、並接收他人的回饋與訊息,以促使想法,這才是討論有趣之處。
整體而言,能在完成論文後,得到學會評審肯定,除了開心之外,也覺得有另一個責任 是把我在意的研究議題—「被教養經驗詮釋對親職現象之影響」,繼續推廣,分享給更多正在與家庭工作的諮商心理師及心理衛生工作者。
前往瀏覽我的專業著作列表
滋心地圖--網頁導覽
若您是民眾,可以瀏覽以下幾個分頁:
其分類包括:中小學教育、親子關係、心理健康、性別
「親子放映室」--從影視作品談家庭各種現象
「家庭關係」--談家庭中各種角色、關係與互動的樣貌
「談"心"事」--介紹不同的心理治療模式,以及心理衛生議題
「防疫心理衛生」--因應Covid-19的防疫、隔離對生活與心理健康影響的相關議題
若您是專業人士,可增加閱讀下列兩個分頁的文章:
「專業著作」我所參與撰寫的書籍、期刊和論文
「演講記錄」分享演講主題,提供想邀約活動之機構、專業人員作參考。
最後,希望您會喜歡這些文字,並享受閱讀的過程。
認識我-陳姝蓉 諮商博士/諮商心理師

認識我--陳姝蓉 諮商博士/諮商心理師
想多瞭解「人」的內在經驗,情感與關係是怎麼一回事
因而進入博士班就讀,轉向學習諮商與心理治療。
在博士班期間,
我主要的學習重點是家族治療與親子關係,
延伸閱讀:關於滋心空間
關於我
在這個頁籤裡,為您介紹--關於「滋心空間」這個部落格的創建與發想
同時也為您介紹我自己--陳姝蓉 諮商博士/諮商心理師的學經歷
分享我撰寫博士論文的心路歷程--踏穩腳下的每一步、研究是一場耐力賽
快速了解這個網站能為您提供哪些資訊--網站導覽
2020年11月26日 星期四
我的孩子「過動」了嗎?簡易線上篩檢自己來
由於對於症狀和診斷不了解的情況下,是否確診以及是否就醫,則逐漸變成老師與家長之間的拉鋸戰。比較常見的是,孩子在家中,由於只有1~2個手足,加上父母的管教比較彈性的情況下,對於孩子能給予較多時間等待、或重複提醒之。
但在學校中,當孩子必須練習群體生活、遵守規範時,學習在遊戲時必須等候或是輪流、上課期間必須舉手取得同意後才能發言等等規則。但孩子剛開始可能感覺不習慣、或是忘記還有其他人的存在,此時就容易被老師認為是難以適應規則、比較調皮或是過動?
這麼說並不是指責老師的要求不妥當,許多國小老師也開始意識到「過動」的症狀群和「孩子不適應校園生活」的表現,可能有些重疊的行為表徵。但由於也缺乏醫療上的資訊,加上班級管理的需要,當老師需要花大量時間照顧特定學童時,可能無法兼顧其他學生,則會傾向與家長討論,如何合作來協助這個孩子,就醫常常是可能的建議選項。
當家長收到老師的訊息,常常會有兩種反應,一種是焦慮:慘了,孩子不能適應,那我該怎麼辦,趕緊帶去找醫生?或是開始急迫的詢問身邊的資源,想找到「解決孩子問題」的方法。另一種則是抗拒:怎麼可能?在家都好好的,去到學校就不適應,是不是老師沒耐心、不願意多照顧我家小孩?抗拒就醫和服藥,也常在與老師的互動中升起防備心,導致難以建立親師合作關係。
然而,不管是老師或家長,這些焦慮反應和攻防戰,都還只是停留在大人世界的交鋒,但孩子到底怎麼了,需要大人什麼樣的協助,其實還是不被瞭解和看見。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群
所謂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基本上是兩個主要症狀群所組成。而在本文所要介紹的SNAP量表中文版中,則包含了「注意力不足」、「過動」、「對立反抗」等三個族群進行評估。
注意力不足的表現,可能包括了:粗心-無法專注細節、很難「持續」專注、容易受到外界刺激就分心、常常忘東忘西或是弄丟東西、對於需要完成的事情較難進行規劃。父母比較容易觀察到的現象像是:寫功課寫到一半就開始玩桌上的文具、算數學的時候突然翻起故事書。
過動/衝動的表現,可能包括了:必須坐著的時候會任意離開座位、會亂跑或爬高爬低、很難安靜參與活動、在團體中很難排隊或等待、很愛講話或是插嘴。這部分在低年級時,就比較難區別孩子是不懂得校園規則,或是過動?但在中高年級以上,則常被認為是孩子對立反抗的表現,例如好爭辯、喜歡唱反調等等。
對立反抗的表現,可能包括了:好辯、易怒、或被他人激怒、故意干擾他人、習慣將自己的錯怪罪別人、主動反抗或拒絕大人的規範等等。
不同情境中對照之必要性
通常填寫SNAP量表時,會建議父母和老師都要填寫,以區別孩子的症狀在家中和學校裡是否有一致性。通常注意力不足過動症,並不會有情境上太大的差別,意思是即使在家中可能管束的不那麼嚴格,但孩子在寫作業或完成任務時可能會出現的分心或衝動反應,並不會消失。
若量表篩檢得出的結果可能有情境上的差異,比如說,在家裡特別容易吵鬧,或在學校特別難配合規範等等,則須考慮是否孩子在轉換情境時,可能因為特定因素(比如與特定對象的互動、或是難以理解指令等等)導致難以專注、衝動反應或是對立反抗的行為。
若是前者,通常建議由兒童心智科專科醫師評估後,決定是否給予適度的藥物處置,以改善孩子的注意力不足和過動的情況。若是情境所導致的分心或過動,則需透過調整與孩子互動、溝通的方式,再觀察症狀是否因而改善。
症狀群與常模的判別
由於注意力不足、過動/衝動、對立反抗三個症狀群,還是有其表現上、與對生活影響上的差異,因此線上量表結果的呈現,會以三個分量表所得的結果,與常模比較之後,所呈現的得分。主要可以幫助父母、老師及醫師判斷孩子主要的症狀表現傾向。
而所謂與「常模」比較,意思是對照同一個年齡的孩子,孩子這樣的表現是否在正常發展的範圍,或是已經偏離多數同齡孩子的行為,到達可能是過動或者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診斷標準。
例如:一個三歲的孩子,要他坐在群體裡聽老師說話20分鐘,可能非常困難,但是一個三年級(8-9歲)的孩子,通常可以做到。但如果三年級的孩子經常在課堂中坐不住、常常無故離開座位,其頻率與同年齡的孩子相較高出許多,這就叫做偏離常模,有過動的表現。
SNAP量表所建立的常模,是以台灣區6-13歲學童的症狀表現為準,因此超過這個年齡範圍者,若仍要使用線上篩檢,則需考量不同年齡發展的差異,可能無法給予較為準確的常模比對。
就醫和服藥是唯一選項嗎?
過往面對個案父母或是身邊親友的詢問,我個人是傾向就醫進行評估,但SNAP量表的篩檢,可提供父母或老師更了解孩子主要需要協助的面向,是一個方便且具有信效度的輔助工具。
當量表篩檢的評分超過常模時,進一步經由醫師評估,並且進行相關測驗,作為是否用藥的參考。服藥對於生理上(指大腦功能)確實無法專注或是容易過動的孩子來說,可以有效減少症狀對生活和學習的干擾。
曾經有一個在團體中非常干擾、常常打斷活動的中年級的孩子對我說:「老師,我在你這邊上課已經很忍耐不要走來走去和一直說話了。」其他同學聽他這麼說都大笑,不認為他正在控制自己,他又補上一句:「如果我沒有忍耐,在其他地方可能更嚴重」。
是的,我同意他的分享,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是一種大腦發育還沒有成熟的表現,如果要孩子以「自制力」來控制這些症狀,可能每天所有的能量都用在管控自己的衝動和叫自己要專心,而無法再有餘裕去學習知識或是注意與他人互動的適切度。
有些父母擔心藥物的副作用:比如嗜睡、或是影響食慾,我覺得這都可與醫師有充分討論之後,持續調整藥物的種類、劑量或是服用的時間,以配合孩子的需求。有些父母則擔心,這會不會需要吃一輩子?我必須說,如果孩子的症狀持續存在,為了要破解這種不吃一輩子藥的意念,讓孩子受苦於注意力不足和過動的干擾,是父母想要的嗎?
認識症狀、運動加分
當然服藥不是唯一選擇,通常轉介到諮商師這邊來的,是為了協助孩子可以「適應症狀」。是的,諮商師無法治癒或消除症狀。但能與父母和孩子一起討論,過動是什麼?怎麼影響了孩子的生活,而面對孩子這些影響,父母可以如何調整教養的方式來應對孩子的需求。
不論服藥與否,孩子都必須找到與症狀共處的方式。比如孩子透過自我觀察(或是父母告知),知道自己每次寫作業,大概持續不到5分鐘,就會分心。此時可以在寫作業之前,先清空桌面,減少干擾物,並且設定計時器,可以從10-15分鐘開始,每次計時器響起,孩子就可以起來活動5分鐘,滿足自己想動或必須分心的需求。有時給予一些小零嘴、點心作為獎勵也是不錯的方式。
而父母在教養上,則必須了解注意力不足和過動的特質,避免刻意要求孩子一定要寫完全部功課才能離座,或是寫作業中不能吃東西等等。由孩子的回饋和症狀改善的程度,逐步調整學習和生活的規範,才能找到與症狀適應的平衡點,必要時也可尋求親職諮詢,學習適當的親職技巧。
至於運動,通常是我會強力建議的活動。任何運動都好,以方便、容易執行,可以持續進行的為主。例如住家附近有公園,可以每天放學後先去騎腳踏車15-20分鐘,或是孩子喜歡打球、溜直排輪、游泳等。運動過程需要平衡、專注、並且可以消耗體力,有助於改善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症狀。
在注意力不足過動症越來越普遍常見的情況,SNAP注意力量表可以免費線上篩檢使用,是一個非常好的資源。但也期望父母或老師使用的同時,不要過度焦慮於孩子的症狀表現,而是透過量表填選的過程,以及常模比對的回饋,更加了解孩子的需求,提供適當的協助,才是父母與老師可以使力的地方。
想更了解如何和孩子互動嗎?
看看親子遊戲治療怎麼做!
參考文獻:
劉昱志、劉士愷、商志雍、林健禾、杜長齡、高淑芬(2006)。注意力缺陷過動症中文版-Swanson, Nolan, and Pelham, Version IV (SNAP-IV)量表之常模及信效度,台灣精神醫學,20(4): 290-304。
2020年11月23日 星期一
女兒,我想要你比我強 -以「我的家政夫渚先生」為例
是女性角色卻又貶抑女性價值
在跳脫與綑綁中矛盾的母親
到底是誰想要一生無憾?
堅強中帶有脆弱,真實地展現多面向
延伸閱讀
全職媽媽、也能成為「自己的志願」嗎?
2020年11月22日 星期日
家園。風 專欄 @獨立評論
圖片擷取自獨立評論 家園。風 專欄網頁
這一篇當中的文章集錦,來自我在獨立評論所開設的專欄--「家園。風」。非常感謝獨立評論頻道的總監,給我的邀請,並且讓我有機會從母親和諮商心理師的角度,談家庭關係、親子教養的相關時事議題。
受邀時,一直思考著要如何給這個專欄命名。學習家族治療大約有20年左右了吧~對家庭的理解隨著自己建立家庭、接觸不同家庭而逐漸有所轉變。此刻的我,若要談一個家庭,會想起家庭的故事,有其起、承、轉、合。
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發展的脈絡,因此若以家園比喻一個家庭有形與無形的空間,那麼吹過的風,是微風、暴風、抑或是陣風都可能帶給這片家園不同的經驗和影響,而留下來的,又會是另一個故事的開始。我想以此來傳達,家庭有自己的生命力,展現出不同的風情。
而命名過程,是孩子提供了「風」這個意象,我覺得很雀躍。親子透過腦力激盪,一起分享對於家的觀點與看法,而我們也確實在生活中,共同創建這個家,經營這個家,給予我們的家園,帶來不同的風貌。
接下來您可從有興趣的分類主題裡,找到相對應的文章:
中小學教育
新北市國中割頸案:教育現場的重大挫折,如何培養孩子更大的承受力?
學測考不好,都怪108課綱?探索歷程與考試成績背後的矛盾焦慮
親子關係
失控的「孫安佐們」:家庭關係的愛恨糾葛,是系統共構而非一個人的錯
孩子為誰而學習?急著填滿作息表的父母,請停下來想想自己的需求
當那些年被要求噤聲的孩子變成父母:看見歷史,是為了看見身上不明傷痕的源頭
「我的孩子適應了嗎?」心理師:面對銜接壓力,父母可以成為穩定的後盾
高材生自殺事件背後:要孩子提升「挫折忍受力」前,父母和社會能否先允許不完美?
心理健康
你的心靈不需要課程,需要的是真實人生:心理師告訴你心理治療和扭曲課程的三個最大差異
世界心理健康日:從「精神病房也會迎來清晨」看見工作與心理健康的關係
當疾病走進一個家......從病患到照顧者:我們的關係如何被牽動?
世界心理健康日:接納脆弱、洗除汙名,打造一個可以承接傷痛與挫折的社會
一個失控的行為,背後是一個失去平衡的系統:從成大醫院體外循環師案件說起
為什麼通訊心理諮商這麼難?疫情中「看得到卻得不到」的心理服務
人際關係
婚姻中的磨合,不只在洗碗:一場家務爭議背後的性別建構與內在投射
心理師看「在車上」:關係中的失落,能找回的是對方,還是自己?
性別
從諾貝爾獎得主到「拒絕同理受性侵女兒」的母親:艾莉絲孟若的抉擇與代價
枕邊的陌生人:黃子佼事件,孟耿如「被炎上」背後犯罪者伴侶的震驚與受創
醫病關係
勞工
一個公務員之死,公職系統出了什麼問題?
社會觀察
社群網路
藝文/影劇評論
閱讀更多:姝蓉在獨立評論@天下的投書
如何接住憂鬱墜落的星星?--從情緒調節談自殺防治
作者:陳姝蓉
青少年自殺行為之人口學現象
從內政部2019年的統計,15歲-24歲的青少年中,共有257人自殺身亡,佔每十萬人口的9.1,其中男女比例為11.4:6.6,男性約為女性的1.7倍。但在通報自殺高風險的自殺人次中,男女比例則是17.0:25.7,女性為約為男性的1.5倍。
這樣的性別差異,與成人有類似的趨勢。可能的意義是,女性雖然有憂鬱情緒或自殺意念,但可能因為對人際需求較高,也較多與他人的連結,因此被發現和通報的比例偏高,而實際上自殺身亡的比例則相對較低。但男性對於自己的壓力狀態,較少覺察或被他人發現,因此可能通報比例偏低,而且死亡率較高。
此外,青少年自殺的通報比(指通報人次為自殺身亡的比率)為22.6,高於全國人口的自殺通報比:8.6。意即,青少年的自殺意念,帶有求救的意味,希望能被發現、也渴望能被協助。在生命走到盡頭之前,若能被看見、被關注,似乎就得到一線曙光。也可能是青少年多仍在就學期間,若因憂鬱、有自殺意念而無法持續學業,校方和家長也都會留意。
在自殺原因的區別上,不論男女都以情感/人際關係,和精神健康/物質濫用等兩個因素為主要引發憂鬱和自殺行為的原因。顯示在校園中,與同儕的關係以及自身的情緒狀態,是青少年自殺現象或憂鬱症狀中,非常需要被關注的部分。
切勿輕忽自殺者的內心狀態
一般人對自殺者的想像可能是:表面上看起來無精打采、面容愁苦,嘴巴上一直說想死的人不會真的去死,或者是如果不去跟對方談自殺的議題可能他就不會去做,也可能會指責自殺者非常懦弱、自私,為什麼用這樣的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
但實際上自殺者或有自殺意念的人,外表經常看來是積極振作、笑臉迎人,內在則可能是憂鬱沮喪、自我否定。行動前常會釋出求救訊號,希望被他人所關注,此時若有機會與其討論,則可能適時緩解其內在的無望感和無價值感。只不過重複自殺者,經常有時候會弄假成真,使得旁人以為他/她只是說說,卻真的自殺身亡。
自殺行動,在許多憂鬱症患者而言,經常是無力解決其他生活困境時,脫離痛苦的唯一手段。但憂鬱症發作的時候,腦部的功能下降,許多理性思考和判斷力無法運作,使其更缺乏運用自己能力找到生活困境的出口,因而更需要他人的協助,一起面對憂鬱和難題。
因此,自殺行為可視為一連串無望感的累積,而自殺者想解脫的是痛苦的處境,而非生命本身。在「史耐門自殺三維模式」中,與自殺行動相關的三個面向包括:壓迫感(壓力)、煩亂程度(情緒激躁與否)、以及痛苦感(心理痛楚)。這三個面向其實也就是反映了一個人的外在生活情境、生理的腦部運作與情緒調節功能、以其內在所感受到的情緒負荷和痛苦經驗,是否都還在個體能承受的狀態。當三方面都爆炸、卻又找不到合適的應對方式,想當然爾對個體而言是非常困難的處境。
情緒調節的機制
從上述的三個面向思考自殺行動的預防措施,或許簡言之就是避免此三個面向都到達頂點。
- 從生活面來看,穩定作息、在預期會有較高生活壓力事件發生時,減少其他活動之安排,以避免壓迫感上升。
- 從生理層面來看,當經常出現憂鬱情緒、注意力不集中、思考與判斷力下降的時候,表示腦部運作功能下降,此時適度輔以藥物,可降低情緒煩亂的程度。
- 從內在痛苦的感受力來看,在相對健康的情況下,調節信念和強健心理體質是需要逐步練習的。也就是能練習從較多元的角度來理解事件,避免固著於單一想法,可以透過聽他人的經驗分享,或是理解互動對方的感受與想法。另一部分則是可練習感受與表達負面情緒,使得當經驗更強烈的負面情緒時,不至於太過陌生或害怕,即使不舒服但卻不至於崩潰。
同場加映:是叛逆?還是憂鬱?!
2020年10月21日 星期三
是叛逆?還是憂鬱?!
![]() |
作者:陳姝蓉
當青春期的孩子罹患憂鬱症時,父母或師長經常會問:「這到底是叛逆,個性如此?還是真的生病了?」因為生病的孩子經常出現一些類似叛逆的行徑。例如在情緒上容易暴衝、憤怒,但有時又出現情緒低落、缺乏活力。在生活方面則經常「講不聽、叫不動」。而在就學方面,則會出現經常遲到、缺課、甚至中輟的現象。
面對孩子的這些現象,多數父母或師長都會認為孩子沒有把本分的事情做好,一部分父母在意的是就學狀況和成績,一部分的父母也同時在意生活常規和家務處理。部分父母雖然會思考疾病對孩子的影響為何?是否要多給孩子一點包容的空間?但往往在頻繁的親子衝突之下,雖然有心想理解孩子,但仍感覺挫敗與疲憊。
要回答是叛逆,還是憂鬱之前,我們得要先了解,罹患憂鬱症時,可能出現哪些症狀表現。
憂鬱症診斷標準(取自DSM-5)
*至少包含以下症狀之一:憂鬱情緒、失去興趣或愉悅感(主要症狀表現)
*以下五項(或更多)症狀在兩週內出現,並造成先前功能損失
。整天憂鬱、感覺悲傷、空虛和無望、觀察到哭泣(青少年可能是易怒)
。整天顯著對所有活動失去興趣或愉悅感
。體重明顯減輕或增加(食慾改變)
。幾乎每天失眠或嗜睡
。幾乎每天精神活動激動或遲緩
。幾乎每天疲倦或無精打采
。幾乎每天感覺無價值感,或是不恰當的罪惡感
。每天思考能力或專注力下降,做事猶豫不決
。反覆想到死亡,反覆產生自殺意念甚至有具體自殺行動
*鬱期發作時,症狀造成顯著苦惱,或對社交、職業或其他功能明顯減損。
*該發作無法歸因於某一物質或其他身體病況的生理反應。
對照青春期發展特徵與憂鬱症狀
「請與同期青少年比較,孩子的行為是否還在發展的常模中」,是我經常與父母與師長分享的觀察要點,以稍微區別就診中的青春期孩子,其行為表現是病?還是青春期的叛逆。雖然這件事情並不容易做。以下就常見的發展特徵與憂鬱症狀做簡單的對照,讀文的您也可隨著文字想像一下,青少年可能如何表現這樣的情緒和行為。
憂鬱症是個生理疾病
談到這邊,通常多數父母雖不願意,但開始試著接納自己的孩子可能罹患憂鬱症了。於是會繼續詢問:「這一定要吃藥嗎?」「會不會是他/她自己鑽牛角尖?老師你幫我開導他/她一下就好了!」。面對這些詢問,我都會再次強調:「憂鬱症是個生理疾病」,因為有很複雜的生理機轉,導致腦部的血清素不足,因此服藥可以有效地改善憂鬱症狀。
那麼此刻進行心理治療是否有效呢?我會這麼說:「心理治療必然有其支持性療效,但無法取代藥物治療。」而且,依照藥物治療的進程,憂鬱症狀減緩,原本因為症狀而情緒低落、無法思考的孩子,逐漸能在心理治療的談話中,有比較深入的討論而不至於情緒崩潰,也比較能思考自己內在的經驗,此時心理治療才更能發揮效果,幫助孩子探討造成自己壓力大、情緒困擾的因素。
因此,在心理治療之前,若沒有藥物處置改善憂鬱情緒,在會談過程中,大腦無法運作思考,心理治療的成效無法發揮,而使得孩子與父母都更挫敗,反而可能加劇憂鬱症狀。
切勿忽略青春期的發展需求
過猶不及,經常是父母常常覺得難以拿捏的分寸。意思是,文章一開始,父母可能覺得孩子是叛逆,個性乖劣而不受教。但當父母知道憂鬱症狀可能使孩子的能力受限時,則又可能基於擔憂,產生過度保護或限制的行為。
青春期重要的發展任務是「自我認同」,透過發展自己的想法(包括想做的事、想發展的興趣等等),找到自己的獨特性,產生一種自己能獨立於父母之外的價值感。這本來就是發展過程中一個非常困難的任務。
當這個衝撞探索的過程中,遇上了憂鬱症,可能會提升孩子自我懷疑、自我貶抑的程度,除了生理上大腦的憂鬱狀態(血清素不足),還可能因為內在發展的焦慮產生心理的憂鬱。此時除了規律服藥之外,父母或師長適當的輔助孩子,能朝向自我認同與獨立性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舉例來說:一個正在憂鬱中的青少年,表示自己想要在報告中選取一個困難的主題,父母或老師可能會建議他,簡單完成格式即可,不要徒增自己的壓力。這可能使青少年覺得自己只能聽從師長的意見,而不能堅持自己的想法。雖然從疾病照護的角度來看,減少生活壓力確實可以避免憂鬱症狀加重,但從發展的角度來看,孩子可能因而缺乏嘗試與探索的機會。
此時,我認為充分與青少年討論是非常重要的。透過對話,使青少年瞭解選取困難的主題,準備期間的壓力,可能為自己帶來疾病加重或復發的風險,但若不這樣做,則可能會失去探索的機會。當青少年在討論過程中,不論選擇執行或者放棄,都比只是遵從醫囑或是父母的要求,更有自主性和掌控感 。
若青少年選擇投入困難的主題,那麼在準備過程中,以其他的輔助方式,減少壓力反應,或許是父母、師長們可以協助的。例如:提供主題的相關資源、準備營養品、與情緒支持系統等等,下一段將更具體談到如何預防疾病復發。
預防復發的要訣
學校的角色與功能
若讀文的你是學校的師長,想知道如何陪伴憂鬱症的學生,那麼可依照孩子就醫與否,作為協助與陪伴的參考方向:
1. 鼓勵孩子就醫:面對罹患憂鬱症的青春期學生,很重要的是確認孩子是否就診。如果孩子尚未就診,而孩子本身也不願就診,那麼與孩子討論憂鬱症狀的影響為何,幫助孩子意識到疾病所帶來的改變,須優先處理。除了協助其面對與適應憂鬱症狀,並持續鼓勵其就醫和服藥。
2. 鼓勵父母帶孩子就醫:如果孩子想要就診,但父母對心理疾病抱持著不了解與標籤化的反應時,邀請父母來校,協助孩子與父母溝通,幫助父母了解孩子的症狀以及困擾,站在幫助孩子能更好的發展與學習層面(是的,通常憂鬱嚴重的時候,學習成效往往會受影響),鼓勵父母帶孩子前往就醫。
3. 維持涵容的校園環境:若父母與孩子都已接受醫療服務,孩子也開始規律服藥,那麼學校端主要角色在於與父母和醫療端共同提供一個涵容的環境。其執行面可能包含下列幾項:
(1). 建立信任關係:依照孩子的需求與資源多寡,決定是否啟動學校諮商系統,以提供穩定的情緒支持與關注。即使未啟動諮商機制,主要接觸的老師能與孩子建立好的依附連結,給予適度的關注,也可減少孩子在學校時所產生的孤獨感。
(2). 建立穩定結構:不論是諮商或是學校規範(出席率、作業繳交、考試完成等等),仍然要維持穩定的要求與界線,當孩子無法完成或是違反結構規定時,可與其討論需要何種協助,但仍須溫和而堅定地協助其承擔自己違反規定的責任。
(3). 建立友善環境:這部分主要在於去標籤化,對孩子的協助不是為了解決麻煩、問題或處理疾病,而是為了幫助孩子在青春期的學習階段能發展得更好,更能適應學校生活。即使有一些症狀,比如容易煩躁、暴怒,常有人際衝突等等,避免以疾病的因素加以指責,而在能力允許的範圍內盡可能地了解孩子的困難或需求,協助其面對自己的處境。
風暴中的風暴需眾人之力加以穩定
如果說青春期是一場風暴,那麼罹患憂鬱症的青春期孩子,就是正在經歷風暴中的大風暴!!此時僅靠著父母的力量要維持孩子仍能在發展的軌跡上,逐步成熟,真的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因此,若能規律服藥,與醫療端保持合作。並且由學校端建立學習的規範,幫助孩子在憂鬱症到來的過程中,不至於失序脫軌,中斷學習,結構上就能做好第一步的穩定。
治療和學習穩定進行的同時,允許孩子持續發展自主性與獨立性,是促使孩子能成熟發展的任務, 因此保持親子、師生之間開放的討論,非常重要。若能了解孩子自身如何看待疾病的影響,以及用什麼樣的方式應對之,幫助孩子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步調,憂鬱,或許就只是一個訪客,或一個特質,青春期風暴中的一道閃電,而不是另一個暴風中心。
延伸閱讀:如何接住憂鬱墜落的星星?從情緒調節談自殺防治
青少年憂鬱情緒自我檢測表
參考書目:
丁凡譯(2010)。是躁鬱,不是叛逆 [青少年躁鬱症 | 完全手冊]。台北市:心靈工坊。Miklowitz, D.J. & George, E.L. (2008). The Bipolar Teen: What You Can Do to Help Your Child and Your Family. USA : Guilford Publishers.
台灣精神醫學會譯(2016)。DSM-5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新北市:合記。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4). Desk reference to the diagnostic criteria from DSM-5. USA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20年10月4日 星期日
壓力自我檢測工具:生活事件壓力量表
作者:陳姝蓉
量表編撰之概念
量表使用之時機
沒有特定使用的時間點,當個人覺得最近比較容易疲累、煩躁或是感覺忙不過來時,就可使用。回顧的時間點,通常以一年為原則,但若要了解更近期的壓力狀態,可選取近半年的生活事件為計算之依據。個人或機構也可將其當作是維護心理健康的工具,使用定期檢測,使用該量表檢視一下個人每隔一段時間的壓力狀態。
計算發生頻率之意義
該量表的另一個重點是「發生次數」,意即同一件事情即使壓力分數不高,但在短時間內發生多次(例如轉學、搬家等等),也可能因次數的加成,造成極高的壓力。想像一個孩子為了配合父母的工作,導致在一年內可能搬家與轉學兩次,同時需要適應住宅環境的變動及學校環境、人際關係的適應,因而產生較強的壓力感受。
需考量個別差異
該量表的指標,乃是透過大量數據所得到的平均分數,亦即多數人在特定事件中可能產生的壓力感受性可能落在高、中、低不同的分數區塊,但每個人對壓力的覺知或壓力的忍受度不一而足。有些人可能特別難以忍受分離,而有些人則特別難以忍受作息的變動,於是在特定的生活事件中,所感受到的壓力分數可能高於量表中的常模。
檢測目的在於提高對壓力感的覺察
一般來說,做完檢測之後,可能許多人會有一種,喔~事情比較多本來就會有壓力啊。但我認為分數的計算,可以幫助個人「更有意識」地覺察自己處於多高風險的壓力狀態。
必須留意的是,許多人都以為負向生活事件才會帶來壓力感,然而,即使是正向生活事件也可能讓人面臨極大的壓力。例如很多人都認為結婚、或家中有新生兒這件事情,是非常喜悅的,而忽略了重新適應家庭生活與新手父母手忙腳亂的情境,也可能同時帶來壓力。過節或家人團聚等令人開心的活動,也可能因為打亂了平時的生活作息,而產生壓力感。
尤其對於家有幼兒或老人的家庭來說,穩定的生活步調,非常重要。高度變動的生活型態,例如經常出差,需要極高的彈性和應變力才能負荷,同時也可能因為變動帶來體力上的負荷,此時身心都會感受到壓力。
適當取捨及提早準備以提高適應力
分數解釋
生活事件壓力量表
請仔細想想,以下舉例的生活事件,在「過去一年」內是否曾經發生,請在「發生」欄位填寫次數並乘以該項之分數,並將全部分數相加後即為總分。
延伸閱讀:認識「壓力」--你知道壓力經常無聲無息地就找上你嗎?
2020年9月27日 星期日
兒童以上、成人未滿的青春期是怎麼一回事
作者:陳姝蓉
許多父母常常會抱怨:「這個孩子一直都很乖啊,不知道為什麼國中以後,突然變了個樣?!」努力思索,在哪個環節出錯了,讓孩子變得如此叛逆不羈?
一般來說,青春期的定義是12-18歲。但由於這一代孩子的早熟,且就學年齡延長,青少年期可能從10歲就已經悄悄到來,並且可能回延長到22-24歲,通常以進入社會作為一個切點,算是一個轉大人的過程。
但這個身體已經像是大人,腦袋卻還沒轉過去的階段,在青春期孩子的身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讓他們如此的狂放而難以駕馭,好像一直要爆衝,卻又覺得自己有理?好像很有能力,但出了事情又總是回頭看著父母?到底是長大了,還是依舊是那個依賴的孩子?
有時,不只是父母不懂,連孩子自己都不曉得自己是怎麼一回事啊!
這篇文章將會從大人的視角來看青春期的變化,但若正在讀文的你是個青少年/青少女,那則可以把文中寫到「孩子」的部分換成「我」來理解自己成長過程可能產生的變化。
從大腦發展來看
青春期時,大腦開始快速發展,因而擁有強大的學習能力,此時因為神經突觸快速連結,啖戎時也修剪掉沒有用的神經元,在此變動中,大腦也呈現一種極度不穩定的狀態。一方面由於學習的需求,使得對任何事情都可能感覺好奇、想接觸。
但是當青春期的學習力處於顛峰時,其他能力,比如專注力、自制力、執行力和情緒控管能力等等卻有待加強。這是因為認知部位的大腦雖然在成長,但控管情緒、專注力和自制力的前額葉還未臻成熟,因此容易顯得衝動、專注力不佳、情緒起伏大。加上青春期荷爾蒙的影響,暴躁和易怒是比較容易出現的。
而青春期很重要的是睡眠時間的改變。開始出現晚睡晚起的傾向,比起睡到8點,提早半小時起床的孩子會明顯出現精神差、注意力不佳的現象,而影響學習。台灣部分學校,已開始調整到校時間,不再是以往的7:30,而是8:00,這樣的調整確實有利於青春期孩子的發展、作息與學習上的調配。
從心理社會發展來看
11-15歲的孩子,多半落在國小高年級~國中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多處於尋求自我認同和歸屬感狀態,生活的焦點常常在於「我是誰?」、「我是不是被他人所喜歡且接受?」、「我屬於哪個人際團體?」常常出現好奇、多變、缺乏安全感、易怒、不穩定和衝動的行為與情緒現象。同步開始由依賴父母轉為以同儕為中心,並且對很多事情喜歡追根究底。
15-18歲的孩子,多半是高中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則開始發展獨立性和獨特性。想從父母身邊脫離以追尋更自由的自己,也開始區辨自己和別人(包括父母、同儕)的不同。此時會出現的行為可能包括了叛逆、冒險、勇於嘗試,常常標新立異、卻過於理想化而不切實際。但經過一段時間的衝撞,慢慢有所學習之後,正向的發展期待能轉變為主動積極、關注未來,且因為開始產生現實感,而對未來有了恐懼的心態。
大人能否允許青春期孩子矛盾且衝撞
處於身心狀態快速變動的青春期孩子,其實內在是相當混亂的,想長大的內在動力一直跑在前面,不知道該如何整理自己的思緒,也可能無暇停下來思考。但是當大人讀不懂的時候,常常會使他們在發展自己的路上,一直從家庭或學校中接收到被指責或不被認同的訊息。
比如說,有些青少年/女很愛耍酷,常常自吹自擂,有很多計劃想做,這是因為他們想要發展一個自己很好的形象,但很多大人就會潑上一桶冷水說:「有影謀?!你沒辦法啦,就只會膨風!」通常青少年會在口頭上反駁大人的否定:「我就很厲害啊」,但矛盾的是,卻在內心默默收下這個挫敗,對自己產生很多質疑,感覺自己真的不夠好。
當大人看不懂青少年/女想衝撞卻又不太有信心的矛盾時,落井下石或潑冷水,常常是怕孩子太過衝動而闖禍,而沒有留意到,孩子可能需要一些引導或討論。例如:「你想出國喔,你打算什麼時候去,要去哪裡?去那裡想做些什麼?你現在有些什麼準備是可以出國的呢?」透過這樣的探問,可以了解孩子是否已經開始規劃,或只是一個想像,同時也能給孩子一個現實感,知道一個計畫開始之後,有許多現實層面需要考慮與準備。
青春期的矛盾是必然,衝撞不會少,但需要大人給予一個安全且有彈性的界線,保護著不至於跌到頭破血流。可是隨著孩子的能力提升,或許界線得要不斷地放大,比如上述,孩子若真的完成了你所詢問的準備,你願意讓他/她在國、高中時期自己出國嗎?許多時候也可能超過大人自己的忍受力,這時候就是一種考驗,有時大人的限制,源自於自己的害怕,而非孩子不能。
大人能否忍受青春期孩子的情緒火力
青少年/女的暴怒情緒,經常是另一個大人難以忍受的現象。人有五種主要的情緒,而這些情緒都有各自的功能,目的是為了保護個體之安全。
- 快樂感:帶來正面能量,對青少年而言不可或缺。
- 憤怒感:當青少年暴怒,常常是讓自己感覺有能力可以反抗管束,為的發展獨立性、想追求自由的需求而產生。
- 厭惡感:青少年的白眼,想必是父母或師長相當熟悉的。通常出現在不喜歡大人所表達的觀點或評論時,因為這些說法可能帶有評價青少年的感受,而青少年想反抗的,其實是這種自己不夠好、不被認同的情緒。有時白眼翻多了,大人還聽不懂,就變成一股無名火。
- 害怕感:青少年並不都是膽大包天。相反的,很多時候青少年要冒險違規(違法)之前也常充滿恐懼,這種情緒可以幫助他們遠離危險,不做不恰當的事。但當青少年被看扁、或被挑釁的時候,為了不想讓同儕甚至父母覺得自己很孬,就會壓抑害怕感,做出越界的事,而隱藏害怕感最好的方式,就是發怒。因為生氣會帶來力量,讓青少年感覺不那麼害怕。所以很多時候大人以為他們是叛逆,但其實他們只是希望自己看起來不要太弱。
- 憂鬱感:當青少年出現難過、憂鬱情緒時,表示某些情境可能讓自己不舒服,需要找人協助,這能使青少年適度接受他人的關懷,以穩定負面情緒,避免自傷、自殺行為產生。但是當青少年認為大人不會接納自己的負面情緒時,可能還是以憤怒、厭煩的反應來表達。
面對青春期孩子,大人需要練習當容器
回到一開始的父母們的問題,孩子並不是突然就變成這樣,而是過去凡是管束、規定的管教方式,已經開始不適合青春期的孩子們了。在10歲以前,因為身心發展的不成熟,很多時候對父母的依賴度高、需要具體的指導、以及他人的約束來維持孩子穩定的作息與學習。
但青春期開始(國小高年級左右),當孩子趨向發展自己的獨立性時,韁繩得要慢慢放,讓孩子為自己做選擇,但切記,自由的另一個必要條件,就是有負責任的能力,才是真正的自由。在管教的時刻,也務必傳達這一個觀點。因此當孩子做了選擇時,就必須承擔後果。比如孩子不想去上學,卻被記警告、或是被處罰,而回家抱怨老師很機車時,就要讓他知道,這是他的選擇,在學校的環境下,也就須付出相對的代價。但同時,也需要瞭解孩子不想上學的原因,而非只一味要求他遵守規則。
然而,要如何能和孩子坐下來好好談這些生氣?大人要練習讓自己像個容器一樣,接受孩子有情緒,先別急著叫他不可以這樣或那樣,而是練習理解,這個生氣是哪裡來的?是否隱藏著害怕、厭惡或是挫敗憂鬱的感受?即使孩子因為負責任而需要受處罰,必定會不開心,作為父母的,也就是理解這樣的不開心,並且陪伴在旁。
青春期是個發展過程的困難階段,極度需要穩定的家庭和學校環境以及像容器一樣的大人,接納衝撞和負面情緒,同時提供養分、給予一些資源,引導孩子整理思緒,同時也接受孩子自己做選擇,練習負責任。從很小的事情開始,要不要買這件物品,或是要不要選這堂課,都可以是一個很好的練習。
但願上述的分享,能讓正在經驗青春期孩子暴衝的大人們,能對孩子有多一些的理解,也對於如何和青春期孩子相處有多一些的頭緒和方向。
同場加映:雖然迷路了但沒關係
參考書目:
李崢嶸、胡曉宇譯(2020)。解碼青春期:與青少年好好溝通、互相理解,讓彼此和諧共處。台北市:親子天下。Josh Shipp (2017). THE GROWN-UP'S GUIDE TO TEENAGE HUMANS. USA: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
何佳芬譯(2018)。青春的腦內風暴:腦神經科學家叫你如何面對衝動、易怒、難溝通、陰陽怪氣的青春期孩子。台北市:高寶國際出版。F. E. Jensen & A. E. Nutt., (2015). The Teenage Brain: A Neuroscientist's Survival Guide to Raising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USA: HarperCollins Publishers.